“双创”热潮带来的连锁效应 张掖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掠影
本报记者秦娜
90后董振禄是土生土长的张掖人,去年年初他从陕西宝鸡一家国企辞职回到张掖,在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创客空间“扎营”,办起了“张掖头条”公众号。一年多来,董振禄的团队已经从最初的两个人壮大到近10人,业务增长迅速,眼下他已在兰州等地着手启动更多项目。
这两年,和董振禄一样返乡创业的张掖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如今张掖市创业创新的土壤越来越肥沃,氛围越来越浓厚。
2015年6月,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之一。两年来,在省市两级多部门共同推动下,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有声”,各类孵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让草根创客的创业创新梦想“照进”现实。
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走进位于甘州区的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创客空间,咖啡区、路演区、图书角等“标配”齐全,文艺范儿的装修风格、宽松舒适的办公环境让每一位创客都能舒心创业,而拎包式入驻的创业服务让创客们倍感贴心。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主任梁志军介绍,创客空间由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办公设备,而且免收房租、物业费等费用,创客只需要带着思路来就能创业。截至去年底,共入驻创业团队152个,当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目前,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从苗圃—加速器—孵化园的一条龙孵化链条,从创客空间毕业的企业可以直接进入中小微企业孵化中心进行扩大生产。
万盛创客空间只是张掖市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两年的建设,张掖市一改“双创示范”之初创业创新基地少、质量参差不齐的面貌,基地建设速度和质量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民间资本的注入为基地发展带来了活力,进一步拓展了张掖市创业创新的范围和领域。
在高台,原本从事餐饮行业的张智勇,在“双创”的鼓舞下,2015年投资办起了丝路新世纪创客家园。由于在企业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同时拥有较为成熟的网络平台资源,创客家园能够为入孵团队和企业提供商标代理、知识产权、工商注册、财税代理、宣传推广等一站式创业服务,让初创团队少走弯路。目前,张智勇已经瞄准了返乡农民群体,启动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众创空间,为返乡农民搭建创业平台。
在推进双创基地建设过程中,一些众创空间、孵化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加速孵化的好办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地处山丹的沃谷创业孵化园,在提供常规性创业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投资为核心的孵化服务。孵化园总经理高国乾介绍,去年孵化园建成以来充分运用政府引导资金和沃谷合资创投公司,目前创投公司投资基金已达3000万元,同时加强联合引入外地投资、开发本地投资。截至去年底,共入驻团队110个,先后孵化成功了“小朱瓜子”“树懒科技”“祁连润雪”等本土企业,其中,“小朱瓜子”去年销售额达到700多万元。目前正在对13家企业进行投资,今年随着“小工坊、大产业”项目的推进,到年底投资企业数量将超过20家,将有更多“新概念”的当地特产推向市场。
来自张掖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双创”工作开展以来,依托已有的园区、市场及其他公用设施,通过盘活利用和改造提升,张掖市共建成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园等各类双创基地35家,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1243户,带动就业近1.7万人,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传统行业焕发生机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张掖市的这场创业创新“革命”中,一些传统行业也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
初夏季节,记者来到张掖物流中心,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快件分类装车,这些快件将跟随通往乡村的班车送达农村客户手中。
张掖物流中心由甘肃西运运输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这几年交通运输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企业也一直在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在电子商务加速向农村挺进的过程中,很多快递公司由于没有配送网络,业务无法向县、乡、村级拓展,而我们运营着146条客运班线,覆盖了张掖市两县区的18个乡镇、300个自然村,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公司副总经理李鹏介绍。
有需求,就有商机。
2015年,公司成立了西运联承创客孵化园,成为省内首家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方向的众创空间。去年初,公司与入驻团队、企业共同启动实施了“班车快递”项目。“我们以客运班车为载体,同时嫁接各县乡的资源,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物流配送网络,打通了快递从张掖城区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高效流通。”李鹏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亏损后,目前业务量较最初增长了90%,达到每天600余件,已经开始盈利。去年,“班车快递”项目在“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最具投资价值奖。
在大物流领域,公司抢抓国家“互联网+”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机遇,取得了全国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资质,目前已与交通部的监测平台成功对接,平台签订的长期合同额每年达到500万吨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货源企业和承运人的直接对接,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有效提高单车运行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2016年,公司还被交通部指定为“全国道路客运联程运输试点企业”,未来将在推进乘客航空、铁路、公路等“零距离”转乘联运进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在张掖市科技局局长甄广波看来,西运公司这一运营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运输企业变成了一个创业创新大平台,有效聚集各种创新要素,不但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还为快递、物流等相关行业开拓了发展空间。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位于民乐生态工业园的张掖市众智众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的展示区就像一个微缩版农场,土墙立柱式日光温室、高标准玻璃育苗温室等一应俱全。在这里,创业创新让设施农业变得更“智慧”。
在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下,安装了“智能温室管家”设备的温室大棚,就像有了高科技“保姆”,只需一键操作,系统就能实时收集棚内及土壤温湿度,根据电脑程序指令,完成卷帘自动升降、风口自动开合、卷帘机精准定位、智能补光、滴灌等操作,而与总控制系统的联动甚至可以实现灾害天气预警、农业大数据管理。
“在蔬菜生长季,菜农每天都要重复卷帘、放帘这一动作,现在有了智能系统,仅自动卷帘这一项就能大大节省人力。”公司董事长韩程鹏介绍,全面推广后,可以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农业作业效率。
韩程鹏大学时期学的是机电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培训工作。2014年,他在家乡看到日光温室都是人工操作,就萌生了研发人工智能控制设备的想法,并很快和几个同学启动了研发项目。慢慢地,科研成果越来越成熟,但苦于手头资金有限无法转化。后来,搭上张掖市“双创”快车,韩程鹏和团队搬进了工业园提供的现代化厂房,研发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减免3年房租的优惠政策,使团队得以轻松“上阵”。
3年来,公司自主研发了“智能温室管家”系列控制设备、移动式喷灌设备智控系统、城市智能绿化灌溉系统等产品。其中,“智能温室管家”系列控制设备已取得3项国家专利,卷帘机的位置控制技术更是国内首创。
目前,在多方推动下,公司已接到2000多套订单,今年5月已全面投产,预计全年将推广5000套。整个项目建成后,可以年产1万台智能控制设备及2万套农业传感器,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利润750万元。“未来大数据平台运行后,不仅可以为种植户对接销售渠道,还能为农业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作物统计数据,对促进设施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大数据信息服务具有示范作用。”韩程鹏充满信心地说。
据统计,两年来张掖市累计向企业发放专项奖励、创新奖励和专利扶持资金1600余万元,减免新入驻企业租金7720万元。在创业创新政策支持下,一批科技成果得以加速转化,已经培育出炎天炕暖炉、志荣科技等科技型企业。
扶贫插上创新翅膀
对甘肃省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将创业创新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张掖市推进“双创示范”工作过程中,也为***精准脱贫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在高台县九发妇女展示厅里,彩岩画、剪纸、刺绣饰品……各种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另一边,“巧姐们”正在现场创作,精湛的技艺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如今,这里已经是贫困妇女学习手工艺品制作技术、谋求脱贫致富的“大本营”。
几年前,甘肃九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艳玲去农村探望贫困儿童,发现孩子奶奶手工制作的鞋垫、荷包非常精美,后来她把这些宝贝带到高台大湖湾旅游节上,没想到很快就被抢购一空。看准了这条路子,2014年,公司牵头成立了高台县九发妇女民间手工制品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创新,在传承原汁原味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产品,增加了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合作社工作人员杨雪花介绍,目前,合作社取得商标2个、专利20项,其中自主设计制作的张掖丹霞竹碳盘系列旅游产品已成为明星产品。几年来,合作社累计制作工艺品5万余件,培训妇女1200余人,带动特色技能家庭201户,每户月均增收800元以上。2016年,合作社培训“陇原巧手”***妇女近400名,并与各乡镇签订了订单加工合同,通过培训、解决销售难题,帮助贫困妇女实现了自主创业,全年订单销售达到260万元。
创新还不止这些。在销售成品手工艺品的同时,合作社开发出传统手工DIY材料包,实现了传统手工体验进校园。去年底,合作社与武汉一家工艺品公司签订了DIY手工制品订单直供协议,真正通过新思路、创意研发,为妇女手工艺品开辟出省外稳定销售市场。
“今年60套创业公寓即将落成,到时候将免费提供给农村妇女,让更多贫困妇女在创业创新中受益。”杨雪花说。
两年来,张掖市涌现出甘肃天润汇丰等20个具有一定规模、创新示范性强的典型企业,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是“双创”前总数的4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1%,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全省的第8位提升到第6位,张掖市正在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路子。
新闻推荐
□石晶从小拱棚到高效温室大棚,从零星种植到合作经营,从分散种养到建成园区。近年来,山丹县陈户镇立足本地实际,“支部+”产业发展模式取得成效,力促农业转型升级。“支部+”建立党群共富机制走进该镇...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