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朱处约与蓬莱阁

烟台日报 2017-05-16 08:48 大字
□蔡玉臻

朱处约,字纯臣,生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他的先祖是宣城人,其曾祖朱训,是李唐末年的歙州刺史,生子朱景勋,也就是朱处约的祖父。朱景勋弘毅尚气节,知道时势要大变,便携全家来到山东,定居营丘,也就是今天的淄博临淄附近。朱景勋生子朱咸熙,字保衡,即朱处约的父亲。朱咸熙有四个儿子,长子朱处仁,次子朱处约;三子朱处中和四子朱处厚皆早夭。

史料记载,朱处约为进士,做过泸州通判。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夏四月,为荆湖北路体量安抚使,平定过下溪州叛乱。他与苏颂有交往,苏颂是泉州同安(今福建)人,进士,以太子少师致仕,有《苏魏公集》传世。

嘉祐四年(1059年),朱处约赴登州做了知州,梅尧臣撰写了《送朱司封知登州》一诗相送:“驾言发夷门,东方守牟城。城临沧海上,不厌风涛声。海市有时望,闾屋空虚生。车马或隐见,人物亦纵横。变怪其若此,安知无蓬瀛。昨日闻公说,今日闻公行。行将劝农耕,用之卜阴晴。”标题中梅尧臣所写的朱司封就是朱处约。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卷二十四载:“朱处约,司封员外郎,五年任”,说的就是朱处约做登州守臣为官五年。

朱处约在登州任上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任职两年后的嘉祐六年(1061年)在丹崖山上建起了一座蓬莱阁,并于嘉祐七年(1063年)撰写了一篇十分耐人寻味的《蓬莱阁记》。

这位朱郡守很有勇气和见地,一篇《蓬莱阁记》开宗明义地宣称“三神山”之说“难于取信”,他本人不受其惑。但接下去却委婉地说自己“治邦逾年”而“五谷登成”,都是海神的恩赐,因此他要为海神重修庙宇。初看起来这位郡守似乎“是神”而“非仙”,但细读下去却不难发现他只是玩了一点心计:既不触犯他治下的渔民的信仰,又极其策略地迁移龙王宫于西偏,在丹崖极顶建起了一座巍巍峨峨的逼天高阁,“将为州人游览之所”。最后他公然申明,“此治世之蓬莱也”,“不知神仙之蓬莱”。看来朱处约是重观览而轻神仙的。明时守臣陈钟盛对朱处约造阁的动机说得更加明白。他说朱处约是要“以形破影,以迹蹈空,使登此阁者悟蓬莱亦如此阁,不必更从阁外觅蓬莱耶。”

如果细赏《蓬莱阁记》,会发现它在写景状物上有效仿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痕迹,如“浮波湧金”、“鱼浮上下,钓歌互应”等,就明显借鉴了《岳阳楼记》。朱处约与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梅尧臣、苏颂等都有联系,他的文章写得文从字顺,却不知在诗文革新运动中处于何种地位。

巍巍蓬莱阁,矗立在云烟缭绕的丹崖山上,凌空欲飞,经历了千年岁月,阅尽了世事沧桑,演绎着绰约缥缈的山海传奇,昭示着神奇玄妙的人文精神。自战国时期的方士们虚拟炒作出海上三神山之说,便仿佛有一支神来之笔,为华夏东方的嵎夷之地写意出一幅神国仙乡的图腾。如果说汉武帝的海边筑城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那么,朱处约的丹崖山上造阁,便分明是一种借题发挥。汉武帝虽然只是为了解决对于神山仙药期盼的焦渴,却无心插柳成荫,成就了一个人间蓬莱,使虚幻的神山,变成了可以直观的仙境。而富于想象和匠心独运的朱处约,却也瞄准了神山仙岛这一生动题材,用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手笔,完成了神仙文化的传世之作———蓬莱阁。这一山海绝唱,以深邃的文心和超然的意韵,勾勒出了瑰丽奇异的丹崖仙境,至今尚启迪着人们的寻古觅仙情怀和对于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唐朝时,当地渔民在丹崖山上建龙王宫,僧人在丹崖南麓建弥陀寺。而朱处约将龙王宫西移建起蓬莱阁,奠定了庙宇与园林相间的基础。宋元丰八年,一代文宗苏轼来此为官,虽匆匆五日,却放歌赞美山海,走笔留下华章。翰墨流传,和者日众,遂使丹崖仙阁名闻遐迩,誉满天下。从此,历代珍视,多有附建与增修,渐成今日之规模。

蓬莱阁由天后宫、龙王宫、蓬莱阁、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等六个单体和附属建筑,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积近二万平方米。建筑群内楼台殿阁分布得宜,寺庙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飞檐列栋,烟斜雾横,山丹海碧,协调壮观,独有千秋。

蓬莱阁之所以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其独具魅力的仙迹神韵是一个重要原因。“蓬莱”二字,原本是仙境的代名词,而丹崖山又被称为仙岛,仙岛上立起一座阁子,名为蓬莱阁,分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仙阁,就这样,蓬莱阁自它兀立丹崖那一天起,便披上了一层仙气朦胧的面纱。

要说蓬莱阁的神韵,在和其它三座名楼的相互对比中可以领略得更加清楚。地处江南的另外三座名楼,都是临水而建。黄鹤楼在长江岸边,岳阳楼在洞庭湖之滨,滕王阁在赣江侧畔。这三座名楼都占尽了水乡泽国的优势,因此向世人亮丽出诗情画意般秀色。“水是园之脉”,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是传统的造景规则。而作为丹崖山,山体本身是没有水的,但是浩瀚辽阔的大海,却弥补了这一不足。丹崖山的东、西、北三面环海,澄波万里,一望无垠,因此,阁以海奇,海以阁灵,互为凭借,相得益彰。这种豪壮与大气,使蓬莱阁比起江南三名楼来,更加显得傲然和自信。并且,这里的海是仙海,山是仙山,阁是仙阁,来到此处的人便自然如临仙境,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从地形上看,江南三名楼地处江湖之滨,地势较平缓。而蓬莱阁却坐落在丹崖山上,居高临下,视野十分开阔。在丹崖山体上建造楼阁,建筑物是不需要过于高大的。因为山体本身已经有了高度,建筑物过于高大,反而显得不协调。作为当年的造阁者,是想到了这一层的,并且,蓬莱阁是以神仙道教精神为内涵的,所崇尚的是天人合一和顺其自然。所以,对比起重檐翼舒、气宇轩昂的江南三名楼来,蓬莱阁在单体建筑规模上,显得逊色许多。也正因为如此,用巍峨、恢宏等字眼形容蓬莱阁都欠恰当,它所强调的不是高大雄峻,而是庄重古朴,不是富丽堂皇,而是自然本真。如此一座占山楼台,用凌波仙子和渔梁钓翁作比喻都不恰当,它分明似一位仙风道骨的真人居士,在神山仙海之间向世人娓娓讲述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义。这不能不赞叹造阁者的构思巧妙———沿着山势造景,既考虑到它的外形要悦目,又考虑到它的内涵要诱人。在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的地方,高山大海只是外形,只有神国仙都的文化底蕴才是灵魂,如何能使一处楼观艺术形神兼具,造阁者的创意是很具示范性意义的。

对于蓬莱阁,如果联系其所处的大环境来看,堪称是市井一侧的桃源,红尘中的仙境,闤阓里的天堂。在这里徜徉神游,会产生一种超凡脱俗之感,用计成《圆冶·掇山》中的话来说,便是“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

嘉祐八年(1063年),朱处约升祠部郎中离开登州,而他的传世之作蓬莱阁,却高耸于丹崖山巅,默然地承载着这里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方名胜,阁高水阔,朱碧辉映,景色独具,就像一块三山仙话的活化石,矗立在大海之滨,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从某种意义上说,蓬莱阁又是人间蓬莱的一枚城徽,充满了神仙文化的意韵和魅力,不管神灵仙界的蓬莱如何虚无缥缈,眼前这实实在在的山海楼台却可以令人们惊叹不已,浮想联翩,正像董必武副主席的诗句所言,“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单从那丹崖仙阁、碧海蓝天的景物中,就可以使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人文的美、画意的美、诗情的美。蓬莱阁的确是人世间的一绝,神话世界的瑰宝,朱郡守留下的这一大手笔,是人们世世代代品味不完的丽辞华章。

今天,我们缅怀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前贤泽被百代,后人怅望千秋,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作为旅游景观的蓬莱阁,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数以百万计,却并无人关注这一名楼的始建者,因为这里并没有朱处约的纪念物,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在这千年古阁的侧畔,理所应当给朱处约留下一点空间和位置,到此的人们在赏景览胜的同时,也应该记住这位功不可没的登州守臣。

新闻推荐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张掖市推进祁连山生态环保整改纪实

——张掖市推进祁连山生态环保整改纪实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朱处约与蓬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