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户镇“支部+”产业发展模式显成效
□石晶
从小拱棚到高效温室大棚,从零星种植到合作经营,从分散种养到建成园区。近年来,山丹县陈户镇立足本地实际,“支部+”产业发展模式取得成效,力促农业转型升级。
“支部+”建立党群共富机制
走进该镇寺沟村的香菇种植基地,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像小伞一样长在菌棒上,紧紧簇拥着,长势十分喜人。“第一年从建棚到种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不仅种植技术提高了,还成立了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寺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兴说道。据了解,寺沟村的香菇专业种植合作社,主要是以村党支部为依托,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与收购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收购合作社种植的香菇。合作社向菇农提供土地、菌棒等农资,全程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出菇时,由合作社统一按照市场价收购,扣减菌棒款和农资款,支付村民香菇货款。不仅让本村的贫困户脱了贫,更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农户共同致富。
“考虑到贫困户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自己发展产业比较困难,采取抱团脱贫的方式,把贫困户集中起来发展产业,统一技术、管理、销售,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真正实现了把资源变资产、把资金变股金、把农民变股民。”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说。同时,合作社设立“党员示范棚”、“党员联系户”,支部党员每人确定一个党员示范棚,免费对社员和周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每名党员联系一户种植户,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信息帮扶,解决生产、销售中的困难。
“支部+”开辟脱贫致富新捷径
“集体富了不算富,全体富了才是富”,这是该镇范营村党支部书记刘仁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走进范营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民居、整洁宽敞的道路、排列整齐的太阳能路灯、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还有规划有序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谁会想到,这个全镇人口最多的村一度与贫困为伴。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村党支部瞄准脱贫主攻方向,加快扶贫致富步伐,全力开创“支部+”产业发展新模式。
刘仁德介绍,该村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先期投资260多万元,修建日光温室大棚20座、钢架大棚10座,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成一个集高原夏菜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庭院养殖、休闲垂钓、农耕文化观赏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为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今年又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0座、钢架大棚20座,同时,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学习新的种植技术,确保园区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园区共吸纳20多户群众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其中有贫困户8户,一个由支部牵头、能人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产业基地初步建成。
该镇建立的“支部+”现代农业模式,让党支部在农村的政治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让党员成群众致富的主心骨,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把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各尽其责、各展其长、各显其能,形成了支部助推、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强大合力,闯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9日,记者从西固区市政工程管理所了解到,今年,该区结合“三大整治攻坚战”,计划投资近2.9亿元,在全区实施道路整治工程,重点针对17条主次干道路面破损老化、道路积水、车辙痈包、检查井沉...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