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秋农机当“主角”——山丹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见闻

甘肃经济日报 2016-10-25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郇栋

引进大型农机收入逐年翻番

10月,山丹祁连山牧草机械化专业合作社2.8万亩燕麦迎来了丰收季节,在燕麦种植基地上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打捆机轰鸣作响,一派热闹繁忙的丰收景象。种植户肖生鹏说:“以前收割燕麦一天要用20个人工,最多只能收割20亩,现在有了大型农机,一天收割面积能达到500亩以上。”

肖生鹏是全省有名的燕麦种植大户,也是全市农机具的“大亨”,他的合作社在马场经营着2.8万亩的农田,拥有大型农业机械56台(件),农机具资产达1500万元。“近几年,在县农机局的引导帮扶下,我陆续引进大型农机具进行机械化生产,种植规模和收入逐年翻番。”肖生鹏这样说道。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热潮,农村越来越多的耕地让留守妇女和老年人一筹莫展,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与劳务经济的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该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新路子:落实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出台山丹县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和种植大户成立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解决农村土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

至目前,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5家,其中省级合作社2家,市级合作社5家。

托管服务种植户当起“甩手掌柜”

“目前全县拖拉机总量达到16949台,配套机具达到30055台(套),完成机耕45.7万亩,机播50.95万亩。”9月23日,在采访中县农机局局长徐柏林告诉记者说。县上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行政推动等综合措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具,强化技术指导和安全监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从9月下旬开始,山丹县金盛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俊和他的社员王得宝等人成了大忙人,他们驾驶着深松机、激光平地机,穿梭于位奇镇侯山村田间,为农户翻地平地。“合作社社员以农机具入股,合作社组织社员联系本地作业和跨区作业,不仅实现了利润翻倍,更服务了群众生产,实现了农户和合作社的‘双赢\’,一年下来,我们净收入可达到180万元,社员人均分红17万元。”李俊畅说着机械化作业带来的丰厚利润。

今年,李俊和他的社员按照种植大户群众意愿提供耕地、播种、秋收等“全套”托管服务,让种植大户当起了“甩手掌柜”,合作社农机托管规模达到3800亩。李俊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合作社购置的140马力的拖拉机,各享受了国家和省上30%农机购置补贴,28万元的拖拉机我拿到了17万元的购置补贴,合作社成立至今,已累计享受政府200万元的购机补贴。

“山丹由于干旱缺水,地块分散窄小,以前种地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像如今这种现代机械化作业,以前想都不敢想。”县农机局副局长曹壮介绍说。

在地头等候机械整地的尚希玉说:“如今,村里的农田进行了机械化平整,庄稼地里告别了“高处晒死、低处泡死”的现象,以往每亩160元的土地流转不出去,现在每亩450元种植户抢着承包。”

调整种植结构示范群众自己干

近年来,该县积极宣传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着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推广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牧草机械化收获加工、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等十项农机化新技术及配套的新机具。

前不久,农业部公布28个获得全国首批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名单,山丹位列其中,也是甘肃省唯一入选县。

今年,该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清泉镇、位奇镇等乡镇村社建立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基点6个,示范面积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完成示范面积6万亩以上,达到了政府示范群众看,群众学会自己干的示范带动效应。

新闻推荐

山丹县国税局 探索建立税源专业化模式

本报山丹讯山丹县国税局探索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征管工作由统管粗放向专业精细的转变。今年一至六月中旬,县局累计组织税收收入4240元,累计开展纳税评估41户,评估入库税款及滞纳金136.9...

山丹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