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爱撑起一片天 ——枣庄市儿童福利院见闻

枣庄日报 2017-05-27 10:26 大字

本报记者 刘然

在新城长白山南路,一幢红顶白墙的建筑与葱葱绿树相互辉映,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市儿童福利院就坐落于此。

进入福利院,“迎接”我的是一个貌似不到周岁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看着门厅玻璃门上的小熊贴画,可爱的小手在小熊身上指指戳戳。一看到我来,迅速扑到了“护理员妈妈”的怀里。

一楼养育室的地面用彩色的泡沫地垫铺就,10余个孩子或安静地躺在那里,或在“妈妈”的怀里咿咿呀呀,时而笑时而叫,“妈妈”的脸上挂着微笑,不厌其烦地和他们沟通。“迎接”我的小男孩孙国强,也在其中。

“这些都是因脑瘫或者唐氏综合征被遗弃的孩子,他们多数没有自主意识,这样的孩子来到这里后,我们的护理员以结对子方式对他们进行喂养。别看他们个头小,多数都已经是3岁的孩子了。”院长助理王锦娣细细道来。

2015年孙国强因脑积水被遗弃,但是儿童福利院的医护人员没有放弃他,经过多方奔走,多次治疗,孩子的生命才得以保住。“妈妈”们由开始的10毫升奶开始,吐了喂,再吐再喂。正常幼儿喂奶只需要10分钟,而他可能需要接近一小时,而且中间要吃吃停停。喂养至今,每餐仍是“妈妈”精心配制的糊状食物。

脑部受损的孩子没有大小便意识,“妈妈”们每隔2个小时就要给他们更换尿不湿,擦洗屁股。拉不出大便的时候,“妈妈”就用手帮他们揉肚子,帮助其消化吸收,最后用手帮他们排便。

孙国强的原姓名无人而知,2012年儿童福利院成立后,每年按照百家姓给孩子们起名,为的是能更好地记住他们的年龄。这些和孩子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妈妈”们赋予了他们名字,用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爱让他们获得了生存的权利。

在二楼康复区,康复师正在为孩子们进行物理治疗。钱秋冉是一名海豚儿,她安静地坐在按摩桌上,四肢畸形,正在享受着“妈妈”的爱抚。看到我们的到来,秋冉的眼睛亮了起来,努力想举起小手打招呼,康复师用小饼干鼓励她的这一举动。握住饼干的她,似乎明白了“妈妈”的用意,尽力把饼干往嘴里送,她的积极回应,让人泪花满眶。

“对这个孩子,我们很有信心。”王锦娣说:“刚来到的时候一点点的头控能力都没有,头部仿佛占到了全身的二分之一,我们的康复师每天坚持扶着她的头帮助她进行坐、翻身等一系列的康复动作,她现在不仅能自控直坐,而且还能以座位挪动了。”欣喜的话语里,让人仿佛看到了过往对她治疗中“妈妈”每天对她成千上万次辛苦按摩的一幅幅动人画面,看到了“妈妈”眼中对孩子每个进步的欣慰之情。

在这里,这些因疾病被遗弃的孩子们得到了最好的照顾和治疗,虽然他们的意识不健全,行动不便利,护理员妈妈们却在他们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

儿童福利院走道的墙面上,张贴着众多已经被涉外领养的孩子及其“父母”的照片。“我们始终坚持不仅要还孩子们一个较为健康的身体机能、基本的自理能力,还要还他们一个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王锦娣自信地说。

每个孩子从这里被领养走的时候,最难过、最不忍心的就是护理员妈妈们,但不舍过后,她们总是把这种深情的爱给予后来的孩子们,让爱在回忆与传递中延续。

儿童福利院里,每一个孩子都是本“被爱”的教科书;每一位“妈妈”都是大爱的典范。喂食、换洗、按摩、扩张肛门、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给皮肤感染的孩子上药……“妈妈”们的每一次重复,都给予了孩子们最浓的爱。正是这种超乎血亲的深情,这份不离不弃的执着,重写了生存、健康、快乐的篇章。

“爱”是残疾儿童的全部,没有“爱”他们就没有快乐。这是枣庄市儿童福利院走道墙上挂的一个标语,院里所有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超越血缘的亲情给予了它最好的诠释,为这些残孤儿童撑起了另一片爱的天空。

新闻推荐

文火熬制 入口即化 罗锅桥头卖凉粉 引来不少尝鲜人

在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唐代“罗锅桥”的桥头,每天都有一位年轻的女子摆摊卖凉粉,她制作的凉粉因为味道好,经常吸引很多的食客前来品尝。岂不知,她家制作的凉粉每天都卖遍了市中区。这名女子叫徐慧,今...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