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构建“科技+农业”产业体系传统农业转型搭上科技快车
本报讯(记者 朱婷婷) 11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界河镇的市泓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看到脱毒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无菌操作台上扩繁幼苗——从叶芽生长处细心剪断,将每棵幼苗分出五六个芽段。合作社负责人安修海说,等这些芽段长到10厘米时,再分切,反复4次,一棵母苗能生出300截无毒芽段;芽段培养出根后,便可用来繁育原种了。
“有科技人员‘一对一\’的对口帮助,我们合作社年产原种500万粒、异地扩繁优质薯种6000吨,还完成了‘滕育一号\’的审定,三项科研项目获得枣庄、滕州科技成果奖。”安修海自豪地说。
安修海的“自豪感”不无缘由。近年来,该合作社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求,把良种扩繁、机耕机播、良法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良种覆盖率、专用肥施用率、标准化技术覆盖率、丰产栽培技术普及率、病虫害防治率和订单兑现率“六个百分百”,有效促进了合作社创新发展。目前,合作社依托脱毒马铃薯组织培养中心,研发、引进和培育新品种6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让2600名社员直接从中受益。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现如今,像泓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一样依托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实现长足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在我市越来越多。据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搭建平台等方式,大力构建“科技+农业”产业体系,全市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搭上了科技快车。
在粮食生产中,我市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宽幅精播、“一增四改”等高产栽培技术,并全面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公开遴选100名基层农技人员、1000户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项目实施,选定小麦、玉米2个主导品种及近10项主推技术,全面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进乡镇活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研发、引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20余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
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让更多农民得到了“真金白银”。其中,龙阳镇郗庄村萝卜种植大户郗金要依托农业科技,及时转变种植观念,主打绿色生态牌,实现了由量到质的突破性发展。“我通过农技专家提供的技术指导,种出的水果绿萝卜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价格实现了翻番增长。”谈到科学种植带来的实惠,郗金要直竖大拇指。
市农广校培训科科长颜小雨认为,传统农业实现转型,农业科技是第一推动力和首要生产力。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在农业改革、农业增效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尤显关键。对此,近年来,我市借助上级政策,大力实施科技“富脑”工程,采取农民“点菜”、科技“送餐”的方式,组织科技人员、技术专家,为农民群众提供“短、平、快”的对口科技服务,并以远程教育为平台,使广大农民可以拿起电话找专家、打开电视进课堂。截至目前,620名从田埂边走出来的“田秀才”、“土专家”,已成为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生产发展的“参谋长”。
新闻推荐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多年前,活跃在鲁南大地的铁道游击队员们让侵略者闻风丧胆,今天,这里的检察官,忠实履职,仗义执剑,打造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