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修校舍捐资助学 为学生创办兴趣小组 陆繁伟坚守山村学校20年

枣庄晚报 2014-09-11 12:06 大字

陆繁伟为根雕兴趣小组的同学细心讲解

25个春夏秋冬、翻越208座山头、2400次家访、46本教学日记、82000元捐款,陆繁伟怀着对教师这份崇高职业的热爱,为贫穷的山沟沟里的孩子们营造了知识的温房。他如同大山中闪亮的星,为山区学子点亮求学之路。近日,在“2014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中,陆繁伟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也是枣庄市唯一一位获奖者。

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老化、学生流失较多、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往往是山区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在大山深处的山亭区徐庄镇,亦不例外。然而,在这里,却有这样一位小学校长,他25年如一日,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一步步破解着这一道道教育难题——自己动手建教学楼、维修校舍;以自己的热情感动退休教授到学校培训师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快乐成长,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放心……

1988年,陆繁伟因身体原因无缘高考。求学梦破碎了,他却有了一个更强烈的愿望:在本村当一名民办教师,尽自已所能让山区孩子都能读上书,并能读好书。1989年他以民办教师身份考入枣庄师范学校,为了给自己充电,他自学进修了专科、本科,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2000年,在宋庄小学执教期间,陆繁伟班上的38名学生中有35人考入全区重点中学。这一消息在山区引起了巨大轰动。

在崔虎峪村小学任教时,有一天,他正在上课,狂风大作,突降大暴雨。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瞬间砸在了头顶上的三间石墙瓦房上,雨水顺着漏处灌了下来。“晴天太阳晒,雨天雨水淋。”陆繁伟回忆说,师生们只能这样凑合着上课。事后,他多次找村里,但由于没钱修只好作罢。陆繁伟回家和家人商量,把准备结婚的新房腾了出来,给孩子们上课,解了燃眉之急。

2009年,陆繁伟来到枣庄共青希望学校担任校长。当时,校园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教学楼漏雨,教学质量下滑,大量学生流失。陆繁伟首先从改变教学楼做起。他带领教师用水泥修补楼顶,但无济于事。见到有开着机动车到村里专修楼顶的外地工匠,陆繁伟赶紧把人家请来,然而,工匠开出了15000元的预算费用。“不堪重负”的陆繁伟,只好退走了工匠。随后,他偷偷学习熬制原料的工艺,并了解工匠从何处进货。为节约成本,陆繁伟带领着教职工干了起来。他自己从事最重也是最危险的提升防水胶任务。一次,站在楼顶边缘提升防水胶时,陆繁伟一不小心从楼顶掉了下去,伤及肝部,胆囊破裂。

为了省钱,陆繁伟到一家私人诊所摘除胆囊、修复肝脏。“由于医疗条件较差,他连续多天昏迷不醒,差点丢了性命。后经转院治疗,1个多月后才转危为安。”说起这些,陆繁伟的妻子李秀英至今心有余悸。

徐庄镇作为沂蒙山区的贫困乡镇,留守儿童多。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陆繁伟充分发挥镇驻地学校的作用,探索出一条建设乡村少年宫、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的新路子——以枣庄共青希望学校为依托,创建徐庄镇乡村少年宫,对全镇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

针对农村山石土木随处都是的实际,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动学生到山上找奇石、挖树根,举办自己的兴趣小组。在组建根雕、奇石、彩泥小组的同时,学校还组织了许多诸如“红领巾小社团”、“规划小社团”、“科技小社团”等等。

陆繁伟依托本校条件,建起了一所功能比较齐全的少年宫,开设了电子琴、书法、二胡、笛子、象棋、手工制作、国画和舞蹈等功能室,每个兴趣小组都设有单独的活动室或活动场地,并在全镇优秀教师中招募了22名辅导员,当少年宫志愿者。

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全镇留守儿童纷纷来到共青希望学校乡村少年宫,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或唱歌、绘画,或下棋、打球,并通过QQ视频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对话。

寒暑沧桑,几度风雨。陆繁伟矢志不移描绘春蚕情愫,满腔热忱诠释红烛意义。他尽自己的所能,倾自己的心血,为农村的孩子照亮了一片光明前程,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记者 邵士营 通讯员 胡乐彪 高强 文/图)

新闻推荐

制作“蓝天”效果不仅仅是一种无奈

石平(本报) 听朋友谈起一件这样真实的趣事:市内某地传来一些图片供媒体选用,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图片上都是雾蒙蒙的,画面的透明度很不好。于是编辑联系当地问能不能重新传来一些画面清晰...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