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熟识各种书体 了解文字内容 刻碑二十年 俩老汉成“书法家”

枣庄晚报 2014-04-28 12:08 大字

在中兴大道上的峄城区侯桥附近,有着一个较为集中的碑刻市场,其中一个碑刻场,老板兼工人是两位老汉,名叫李广森和王克玉,20多年来他们联手刻制石碑,合作的非常愉快,作品遍布苏北及鲁南地区,成为这一行当里的名家高手。

66岁的李广森和67岁的王克玉都是侯桥村人,两人年龄相仿,性格脾气相似,就连经历也都差不多。两人都是侯桥村地地道道的农民,都没上过几年学,在村里打过坷垃种过地,拉过排车搞运输,敲过石头垒过墙。因为打石头手巧,还曾被邀请为石膏矿打造过石质的井圈。两人说,井圈一头大一头小,中间是个洞,要求尺寸和光洁度都挺高的,一般的手艺还真干不了这个活。言语之中透着几分骄傲和自豪。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李广森的父亲竟是和记者有着一面之缘的李运源老先生。李老先生是“私塾底子”,写得一手好书法,从十八九岁就开始为石碑书丹,一辈子题写了不少的碑刻。另外他还会石匠活,1958年参加了侯桥的三孔石拱桥的建设,第二年大桥竣工时,李老先生还自题自刻了竣工纪念碑镶嵌在桥上,成为当时的一景。1991年春天,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深入,当年去台湾者返乡探亲的越来越多,很多人希望能为逝去的父母立碑纪念。李广森和王克玉看准了商机,开始在侯桥桥头的空地上刻制石碑。李运源老先生也参与其中,免费书丹题刻,直到四年前去世,享年90岁。

李广森说,我国的碑刻文化由来已久,古人以碑刻为媒介,为我们传递了许多的远古信息。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碑刻除了纪念、记录、传承外,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他说,咱们枣庄自古就多碑刻、墓志,如汉代的《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数不清的汉画像石等,在书画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一笔。过去峄县蛟山盛产鱼籽石,是制作碑刻、牌坊、砚台的好材料,特别是小鱼籽石,很多南方人不惜重金前来选购,可惜近年来这么好的石料被开采后烧成了水泥,实在是大材小用,说出来令人惋惜。目前他们使用的石料都是从济宁嘉祥运来的。

谈到每天的工作,李广森和王克玉告诉记者,他们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工地,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后才下班回家休息,可以说是风雨无阻。多年来两人刻图案、刻文字、找平打磨,分工明确,机械、手工相结合,配合得非常默契。因为整日接触书法和文字,现在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不少,各种书体都能熟识,文字内容都能了解,题丹书法水平的高低更是一眼就能看个明白。20多年来,他们从加工制作到碑刻安装一条龙服务,作品遍及苏北鲁南,除了私家林园的墓碑外,就连大名鼎鼎的王鼎铭纪念园的碑刻、华表等,也是他们两人联手加工出来的,目前早已成了一大景观,供人们欣赏。

谈到碑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李广森和王克玉连连摇头:“这个活又脏又累,收入一般化,还不如到工厂打工呢,现在小青年根本不愿意学,干到哪天是哪天吧……”言语中不乏无奈。(记者孔浩)

新闻推荐

7.2亿元投入棚户区改造

晚报讯 (记者 岳娜)市建设部门4月29日透露,截至3月底,枣庄市今年吸引社会资金近7.2亿元,投入棚户区改造。 今年,枣庄市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支持政策,消除社会资金参与棚改的政策障碍;鼓励和引...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