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民视他为亲人 他把村子当故乡 ——龙安镇莫鱼沟村“第一书记”陈伟扶贫记

绵阳日报 2017-12-07 07:34 大字

□本报记者裴玉松

莫鱼沟村“第一书记”陈伟是啥样的人?能吃苦、有冲劲、好相处;给村里带来了哪些改变?道路通了、产业有了、村民笑了;今后咋发展?创品牌、拓销路、树新风……这一系列问答,既是拷问也是印证。

从5月下派到至今,这位来自市委统战部的“85后”青年将“家”安在了这个村。期间,为确保村子今年顺利、高标准“摘帽”,他四次推迟婚期、四次在扶贫路上遇险。同时,他也与帮扶部门、龙安镇党委政府、村两委以及当地群众拧成一股绳,使昔日凋敝的小山村上演着美丽蝶变。

走村入户明家底

早在2013年,市委统战部就将莫鱼沟村定为帮扶的贫困村,陈伟是第四任到此帮扶的干部。到达莫鱼沟村后,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角色,实现从坐办公室到走田间地头的心态调整。“山高、路陡、发展缓慢。”虽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个村还是让陈伟有点震撼。

今年上半年,莫鱼沟村因档案资料和到村开展工作滞后被平武通报批评,这给陈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改变,从走访贫困户开始。陈伟与村两委班子和部分党员组成工作组迅速开展走访活动,以尽快掌握莫鱼沟村的第一手信息。对于农村工作经验欠缺的他而言,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莫鱼沟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幅员面积

广、海拔落差大,贫困户多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山头,给走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有时一天走两三户就没时间了,晚上还要回去做资料。”陈伟道。经过多次接触,村民们也愿意与这位小伙子打交道,把他当自己人。

入户走访、集中开会、重点谈话……通过半个多月的走访,在充分调查论证、征集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陈伟和村两委班子最终为全村确定了“智力帮困、产业脱贫,基础设施强基”的脱贫路线。

基础设施大提升

村子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交通。莫鱼沟村是龙安镇最为偏远的贫困村,面临着施工条件差、建材转运成本高等众多挑战,许多施工队都不肯承建。

为此,陈伟采取向“娘家”求助以及与龙安镇党委政府共同争取等方式,进一步完善莫鱼沟村道路交通网络。在各方协力下,最终投入近600万元完成了全村19.83公里通社公路建设,切实解决了老百姓道路交通问题。村民彻底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

灰”的历史,汽车可以直达家门口。

与此同时,围绕贫困户脱贫“四个好”要求,陈伟在大毛坪组连续蹲守20余天,使五保户孙天六改建工作顺利完工,危房改造的样板由此而来。而龙安镇也通过发动社区募捐、招募党员志愿者投工投劳等方式,推进全村危旧房改造。龙安镇党委书记郑茂君表示,围绕推进四好村建设,该村投入了98万余元,目前,大毛坪、杨家岭、沙坝三个聚居点风貌改造顺利完工。

至11月底,该村第一批67户(贫困户32户)改造目标全部完成。目前,全村新一期农房改造正在加紧施工中,新一批确认的34户重建和150余户改造工作将在12月底前启动实施和完工。

产业发展鼓腰包

一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杨家岭组贫困户张龙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可散见众多身长满刺的植株——野菜“刺笼苞”。这既是张龙金的“摇钱树”,也是莫鱼沟村重点打造的产业。以往,村民多以发展栽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刺笼苞市价常年保持在每公斤20元上下,经济效益更好。但村民并不怎么买账。“要是死了咋办?卖不脱咋办?”张龙金道出了大家的顾虑。

陈伟反复入户算经济账、讲解运输的便利,同时发动党员带头栽种。张龙金4亩、梁太云6亩……渐渐地,大家的观念转变了,也开始动起来了。“我们相信陈书记,也愿意跟他干!”竹林组贫困户梁太云表示,现在道路通到了家门口,运输方便多了!

今年5月,村里还启动了“多党合作产业园”建设,市委统战部共筹资21万元用于刺龙苞产业发展,全村共发展刺龙苞610余亩。同时,莫鱼沟村还挖掘大黄、厚朴等中药材种植优势,使全村栽种规模扩至4800余亩;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户和党员示范工程,深入发掘致富带头人示范带领作用;围绕“刺笼苞”品牌的培育、渠道的开拓,提升其附加值,鼓起村民的腰包。

“为了我们能发展好,陈书记将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推迟了4次,在扶贫路上也发生了多次险情,我们自己更应该加油干!”村民们朴实的话语,给了陈伟最高的奖赏。

新闻推荐

“零钱”化“整钱” 脱贫好用钱 平武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

本报讯(记者裴玉松)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既是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平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财政涉农...

兴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