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灯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成功改造和使用火的又一次技术性飞跃。我国制造和使用灯具的历史悠久,据《尔雅·释器》载:

玉林晚报 2016-10-16 00:00 大字

灯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成功改造和使用火的又一次技术性飞跃。我国制造和使用灯具的历史悠久,据《尔雅·释器》载:我国在西周时期已使用油灯照明,陶豆、陶碗之类的器皿为当时的灯具。

灯具集实用与观赏于一身

我国有关灯具的文献记载较早,但从实物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未发现西周时期的实物。而从大量考古出土的灯具实物来看,至少在战国时期,灯具在我国就已经十分流行了。

灯具产生之初主要是作为生活实用器来使用,但慢慢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能力的提高,灯具在作为照明实用器的同时也兼具观赏器的属性。灯具从质地上,由初期的陶制逐渐发展为汉代的铜质,之后的铁质、瓷质、竹木质以及近代的玻璃器等。而在造型上由最初的陶豆、陶碗朴素实用器发展出植物形、动物形、人俑形等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的灯具。灯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质地和造型上的多种多样、艺术上的精彩纷呈,这不仅是我国古人在灯具技术发展上聪明才智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古人审美能力、艺术价值取向的一种展现。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件玉林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卧羊形铜灯。

汉代卧羊形铜灯,长12.5厘米,宽7.3厘米,高13.5厘米,重536克,1980年在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龙安村出土。灯作卧羊形,昂首,卷角,竖耳。颔下长须垂至前胸。躯体浑圆,腹中空。羊背与躯体分铸,在脖颈处以活钮相联,臀部设小提钮。将羊背上翻置于羊头上可贮油点灯,合之则流回羊腹,成为优美的摆设物。该件铜羊灯曾于2003年在法国举办的《广西古代青铜艺术展览》中展出。

制作工艺多采用模铸法和分铸法

汉代卧羊形铜灯广西只出土过玉林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一件,而在全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计出土有6件汉代卧羊形铜灯,分藏于6个省(区、市)的博物馆,分别为河北省博物院、陕西西安市博物馆、河南驻马店市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以及我们玉林市博物馆。

这些出土的汉代卧羊形铜灯,在制作工艺上,多采用模铸法和分铸法,仅有西安市博物馆所藏另外添加采用了镏金工艺;而在形制上,依据造型细分,大致又可以把它们分为两个类型,称之为Ⅰ型卧羊型铜灯和Ⅱ型卧羊型铜灯。其中河北省博物院、陕西西安市博物馆所藏为Ⅰ型卧羊型铜灯,其余四家博物馆所藏为Ⅱ型卧羊型铜灯。这两种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羊的整体造型,Ⅱ型卧羊型铜灯相对于Ⅰ型显得更加浑圆,更具美感,特别是在其头部和背部差别明显。Ⅰ型铜羊灯羊头目视前方,呈水平直线,几乎没有仰角,背部也较为平直,翻起之后腔体较浅,呈盘状;而Ⅱ型铜羊灯羊头昂起,仰角较大,背部隆起幅度亦十分明显,曲线优美,翻起之后腔体较深,呈瓢状,而羊头扬起的角度恰好承接翻起的灯盘。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两型铜灯亦有一些差别,例如Ⅱ型卧羊型铜灯常见颔下长须垂至前胸,Ⅰ型铜羊灯则几乎不见。

“汉代的灯主要以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作为燃料,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为‘膏烛\’。”河北省博物院所藏河北满城汉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卧羊形铜灯中就曾残存有动物油脂,玉林市博物馆所藏铜羊灯虽然在出土时并未发现其所用燃料,但依此类推,可知其所采用的燃料也是动物油脂。

卧羊形铜灯非寻常百姓之物

汉代卧羊形铜灯从目前可知的出土情况来看,其分布地域除青海省博物馆和玉林市博物馆所藏之外,多集中在中原地区,卧羊形铜灯属于中原汉文化遗物当无异议。汉代卧羊形铜灯制作精美,显然并非寻常百姓之物,如西安市博物馆所藏卧羊形铜灯还采用了镏金工艺,普通人是没法享用的;而河北省博物院所藏卧羊形铜灯则出土于高等级王侯墓葬——河北满城汉中山王刘胜墓,为王侯所用。据此推测,玉林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卧羊形铜灯也当为高阶人士所用,但玉林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卧羊形铜灯并非墓葬出土,其所附带的出土信息较少,很难追溯它的来由。只能留待日后有机会再去破解它的历史谜团了。(玉林市博物馆于少波供稿)

新闻推荐

想当年 黑白照片也是宝

人民公园,陈巨隆(第2排右一)与摄影学习班其他学员合影。翻阅亲手拍摄的老照片,仿佛又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与时下年轻人拿起手机随手拍不同,家住玉州区城西街道67岁的陈巨隆珍藏有很多黑白照片,那...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