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消防卫士”系列报道之七 他是一株沙柳 ——记榆林市公安消防支队靖边县大队副大队长张鹏洲
本报记者 马黎
在广袤的毛乌素沙漠,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植物——沙柳。它耐盐碱、抗风沙、斗苦寒,花开烂漫。榆林公安消防部队,也有这么一株“沙柳”,驻守一方,守护一方,他就是靖边县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张鹏洲。
把青春融入火红的事业
1999年,张鹏洲来到榆林当兵,之后,他用消防兵的忠诚、坚守,度过了一个个如诗如歌的岁月。17年军旅生涯,他从没离开过火场。平均每年120次、每3天1次的出警,成功解救遇险群众100多人,记录着他火一样的青春生活。
2010年总队参加全国性业务比武,张鹏洲被抽调负责400米快速出水控火操参赛项目。为了让训练成绩能提高一两秒,他和队友苦练加巧练,3个月里,单是水带就磨破了一百多条,终于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靠磨砺成长为优秀消防员
2000多次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已经养成了张鹏洲临阵不乱、沉稳冷静的指挥素质,把他打磨得如钢似铁。
定边“8·8”井喷、榆林“8·2”油罐车连环起火爆炸、“3·27”神木铧山山体滑坡、府谷“8·16”瑞丰煤矿冒顶、榆林“8·22”在建建筑坍塌等重大灭火抢险的现场,都会看到张鹏洲深入一线指挥战斗的身影。他几乎参与了榆林消防历次有影响的重大灭火救援战斗,一枚枚功勋章,是对他踏火前行的最好褒奖。
2013年3月21日,榆林市神木县孙家岔镇马镰湾工业园区内煤焦油罐群发生爆燃,4座罐顶炸裂,11座储罐熊熊燃烧,肆虐的火光照亮了夜空。大量煤焦油泄漏,形成大面积流淌火,刺鼻的有毒烟雾笼罩了整个库区。时任战训科副科长的张鹏洲,接到指挥部命令后,一刻未停赶往现场。
面对燃烧面积如此巨大、危化品数量如此之多、火场情况如此多变的危急场景,张鹏洲主动请缨,两次深入一线侦查。当时正值8个罐体火势最旺之时,烧得通红的储罐随时可能发生爆炸,油液已经发生过喷溅。此时,他顾不上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冲进火场,抵近侦查。其中一次掉进了防火堤内煤焦油排油井口里,污油没到了腰部,险些丢了性命。他对此全然不顾,换个靴子继续投入战斗。
等到灭火战斗结束后,张鹏洲才发现10个脚趾缝因接触有毒和腐蚀性的煤焦油而严重溃烂。头顶也开始脱发,出现了3块核桃大小的秃斑。
用坚守诠释忠诚品格
生活中的张鹏洲爱说爱笑,十分亲和。可几人知晓,他内心里承受着多少情感的重负,以及对家人的愧疚和煎熬?
即使交通已经十分便利,可张鹏洲一年半载回不了一次家。结婚9年,妻子和他分居9年。2010年10月,在全国技能比武竞赛前夕,张鹏洲的妻子打来电话告诉他,3岁的女儿连续高烧不退要住院。他心里着急,嘴上无语。战友们纷纷劝他回家看看,等孩子把病治好再回来。但作为教练,他觉得自己不能“临阵脱逃”。就这样,他一狠心,让妻子独自挑起了照料病床上女儿的重担,把妻女对他的埋怨默默地埋在了心里。也正是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激发了斗志,使参训官兵在比武赛场不畏“强敌”,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火舌的舔舐,张鹏洲不知道什么是灼热;烈焰中前行,他不知道什么叫退缩。他就是那一株沙柳,唯一不同的,他不是生长在贫瘠的沙壤,而是长在操场、火场,长在泥里、水里,长在风里、火里,用热血青春,用人民卫士的忠诚,守候一方平安,守望万家灯火。
新闻推荐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矿区和城郊的一些村庄,由于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和巨额物质利益的诱惑,导致思想道德的严重“滑坡”。如何对症下药,提升村民道德水准?
本报记者白亮通讯员罗喜林“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传家有训凭厚道,处世无奇靠诚心”……近日,记者深入神木县中鸡镇几个村采访时,发现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虽然都在几个月的日晒风吹中褪色受损,但...
神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神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