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 档案纵览 《梧州日报》那些报头字

梧州日报 2016-10-25 06:28 大字

图三图一图二

有人说,报头是报纸的眼睛。这话一点不假。

梧州市档案馆,馆藏着一批解放后各个历史时期已发黄的《梧州日报》,这些报纸的报头字笔力雄健,各具特色,很有书法功力。虽然这些报头字因岁月久远,我们无法一一考究是哪位书法家或领导人题写的。但透过这些报头字,我们可以领略到书法的魅力以及《梧州日报》走过的岁月风雨。

《梧州日报》的前身为《建设日报》,1949年12月上旬,梧州解放不久,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广西省委书记、开国大将张云逸由广州乘专船到梧州后,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梧州情况,并指示要立即成立支前委员会,筹办一张党报。他与当时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新闻组负责人张阳进行商讨,决定取“建设新中国”之意,定报名“建设”,并由张云逸题名“建设”。大将军笔力逎劲,给当时的梧州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建设日报》于1950年元旦创刊问世。这是梧州解放后出版发行的第一份中共梧州市委(含梧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机关报。报纸虽办了半年,出版了150多期,但它对梧州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1年1月1日创办的《梧州报》,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梧州市委、梧州地委合办的机关报。该报的骨干大多为原《建设日报》人员,社长、总编辑是郭鲁。报纸面向农村,兼顾城市,发行量4000份。1951年5月15日,《梧州报》改称《梧州日报》。同年7月,梧州专区与玉林专区合并,设容县专区后,报纸改为中共梧州市委主办,内容改为面向城市。

1951年9月1日起,《梧州日报》改名为《梧州工人报》。“梧州工人报”这五个字率真均匀有力,彰显出题字人的书法功力。该报创刊后,面向城市,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方针政策,密切配合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各项中心工作,是当时梧州市重要舆论阵地。

1957年1月1日,根据中共梧州市委的决定,《梧州工人报》改名为《梧州日报》(见图一)。1960年10月1日,因地市合并,该报与地委机关报合并出版。1961年5月,梧州地市分开,合并出版的报纸于同年8月31日停刊。次日,地委办的报纸继续沿用“梧州日报”名称,市委办的报纸则取名“鸳江日报”(见图二)。据当年在报社工作的老报人黄欢回忆,报头的书写者为时任市委书记杨明同志。杨明同志曾在梧州担任过十年的市委书记。当年他应报社之邀,欣然题写了“鸳江日报”四字。杨明同志的题字开合张弛,迅疾有力,颇有特色。1961年9月1日《鸳江日报》出版首期,发行量6000份。该报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大量报道了国内外新闻和本地新闻,使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和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另外,该报在副刊上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对繁荣文学创作,培养本市文学人才起了较大的作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共梧州市委机关报《鸳江日报》受到冲击。同年9月1日报纸名称改为《新梧州报》(见图三)。1970年8月1日《新梧州报》停刊。

1979年,中共梧州市委筹备恢复出版机关报,同年6月2日,以《梧州报》名称开始试刊,试刊于1980年3月底结束。

1980年4月1日复刊《梧州日报》,其报头字和1979年《梧州报》报头字均为廖寿龙先生题写。现年95岁的廖寿龙,是梧州市著名书法家。他行草隶篆皆能,尤其擅长隶书和行书。据黄欢回忆,1980年《梧州日报》复刊,市委宣传部向全市征集《梧州日报》报头字。当时在市委宣传部新闻写作科负责筹办《梧州日报》复刊工作的黄欢,在一本廖寿龙参与撰写的中医书籍里发现了廖的墨迹,喜出望外。于是黄欢来到时任市中医院副院长的廖寿龙的办公室,鼓励他参加竞写,廖寿龙当时很谦逊,说自己不行,在黄欢的再三鼓励下,廖寿龙终于将作品拿来了。在评选报头那一天,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廖寿龙的作品上。就这样,廖寿龙凭着自己的书法功力,在众多竞写作者中,一举获得了《梧州日报》报头书写第一名。他书写的“梧州日报”受到行家的赞赏,并与读者天天见面,至今这四个字已沿用30多年了。

岁月匆匆,《梧州日报》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报纸名称几经易名,我们在欣赏这些与书法艺术有着密切联系的报头字之外,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份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报纸及其走过的闪光足迹。 (何敏汉)

新闻推荐

张阳同志逝世

本报讯 原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干部张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28日18时在梧州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张阳,男,汉族,1924年10月出生,广西容县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9...

容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