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榆林日报 2019-11-30 05:41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志东

近年来,榆林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坚持“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原则,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榆林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传承人14人(已有4人去世);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个,传承人5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个,传承人349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25个,传承人678人。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在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共普查整理出有价值项目1349个,完成了1025个项目的调查和资料收集,涵盖14个门类。

为建立非遗长效保护机制,榆林市还印发了《榆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榆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由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市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对考核合格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补助2500元。

“我们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专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榆林市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宣传和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仲平说。

2006年以来,榆林市各级文化单位先后组织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评审公布了5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榆林市利用每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通过印发宣传页、现场向群众讲解、惠民演出等活动,向群众宣传非遗知识。同时,启动了《中华陕北羊道》《寻味——榆林饮食文化之演释》的编辑出版和《食在榆林》视频影像的拍摄工作;精心制作的《榆林小曲》《横山道情》《陕北民歌》等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节目,定期在榆林电视台播出;整理编辑了《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丛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非遗保护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已经深入人心,群众主动参与文化生态区建设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为了让非遗保护深入人心,让人们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榆林市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非遗动态保护工作。榆林市累计组织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榆林小曲、神府二人台、横山说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集中展演2000多场次。创作排演的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获得文华大奖特别奖,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多次到省内外进行了演出。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榆林古城六楼民间文化展演”。榆阳区重点打造的榆阳小剧场和“榆阳书场”坚持每周定期演出,深受市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成功举办了六届陕北民歌艺术节、三届陕北民歌大赛、镇北台千人老腰鼓活动和“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收集整理了各类陕北民歌3000余首,编辑出版了《陕北民歌大全》,制作了《永远的信天游——榆林印象》。

此外,榆林市还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榆林小曲研究会、清涧道情研究会、陕北民歌传承与创新研究会、陕北二人台研究会等一批社会性非遗保护研究传承单位相继成立,促进了非遗传承实践成为广泛的社会自觉。

榆林“非遗”走出去

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出榆林,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非遗热”。

先后举办了“山水安康·大美榆林”陕南陕北民歌交流展演活动,组织开展了“非遗文化走亲”扬榆曲艺交流展演活动,组织横山老腰鼓参加了央视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演出和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榆林小曲”“清涧道情”参加了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活动,组织68名艺人参加了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

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群星奖上,榆林市创作排演的器乐合奏《庆丰年》、群舞《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和陕北说书《山里回来年轻人》入围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代表陕西参加全国第十八届群星奖评选活动,其中神木市文化馆报送的群舞《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荣获全国第十八届群星奖。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破解发展瓶颈 清涧县委书记温江城谈主题教育整改落实

本报记者闫景近日,清涧县委书记温江城就清涧县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接受了记者采访。记者:清涧...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