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圆弧刀法”刻出典雅人生

贵港日报 2012-05-06 05:34 大字

外国友人在观看樊海麟雕刻。樊海麟木雕作品。樊海麟石雕作品。本报记者  黄摩登

刀中乾坤,木上世界。在均匀的敲打声中,旋转的刻刀精雕细镂,方尺木板上,凹凸错落有致,圆润曲线纵横滋生另一世界,或颜骨柳筋,或鹰击长空,或一牛五态……名家书画跃然板上,栩栩如生。

4月30日,记者走进樊海麟的工作室,和他一起重温16年艰苦的雕刻之路,感受他对艺术的高超悟性与痴心追求。

苦学雕刻艺术

今年38岁的樊海麟,是覃塘区樟木乡人。在他的创作小屋里,堆满了各式作品:对联牌匾、风景名画、古人雕像……令人眼花缭乱。这都是樊海麟16年来一刀一镂,苦心钻研的结晶。

1996年,22岁的樊海麟到玉林市城北的高山村游玩。高山村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古宗祠、古民居、古火砖巷道以及古墓、古井、古戏台、古剧场、古石碑、古围墙等古建筑,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群,各种壁画、木雕、石刻、泥塑融合其中,工艺精美,栩栩如生。

樊海麟当即就被这些雕刻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自己也会雕刻,那该多好啊!随后,他到当地附近的村屯四处打听,看有没有传授书画板雕技艺的师傅,但一无所获。

从玉林回来后,樊海麟念念不忘寻找书画板雕的师傅,试图拜师学艺。一天,他得到消息称,在贵港市郊西江农场有一位老人,正是他一直要找的书画板雕的传承人。于是,樊海麟兴冲冲地来到老人的家中,却发现老人只会雕刻一些窗户的花格和一些简单的图案,并没有他想学的书画板雕技术。他失望地离开了。

找不到师傅拜师学艺,樊海麟决定自学。他找来一把木工用的平口刀,按照之前看到的字画板雕作品进行模仿,试着雕刻,却不得要领,雕出来的东西连形似都谈不上,更不用说神韵了。接着,他重新找来了一些电动工具,根据自己的需要,打磨了几把刻刀,再次投入到雕刻中,但还是失败了。

樊海麟没有灰心。他用了4年时间,遍访玉林、贵港两地的风景名胜,观赏寺庙、古居门口的对联、牌匾上雕刻的字,揣摩山崖、碑石上的字画石刻。他看着这些凝聚着雕刻人心血的作品,想象着他们雕刻时的场面,感受着雕刻的刀法走向……直到夜深人静,他躺在床上,手里仍然拿着雕刻刀,若有所思地挥舞着。

经过不断的领悟和实践,樊海麟终于掌握了雕刻的刀法。他发现,用平口刀垂直对着木板开缝,然后再从旁边倾斜着刀口往垂直刀口雕刻,靠手腕的慢慢引导,雕刻出来的笔画圆润饱满,与他所看到的字画板雕作品的笔画非常相像。运用这种刀法,他一口气雕刻了几幅字画,作品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樊海麟欣喜异常。他领悟到,由手腕引导刻刀圆弧式转动,雕刻出来的字体圆润饱满,于是,他把这一雕刻法称为“圆弧刀法”。

博采众家之长

虽然刀法不成问题,临摹作品也不在话下,但樊海麟始终觉得自己的作品缺少神韵。他学的是中文专业,对书法、美术没有过多的接触,而雕刻却要求有很高的书法、美术审美基础,才可以成就一幅成功的板雕艺术品。

樊海麟决定全身心投入名家书画作品的研究。他购买了《书法通鉴》,观摩历朝历代名家书法,对比分析并掌握笔法的走向和下笔的轻重、粗细等技巧。平时,在旧书摊他淘到了不少书法名家的珍藏作品。他还经常向村里的老人借书,主要借一些比较古老的书法书籍。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樊海麟博采众家之长,把自己的感悟体现在他的木板雕刻中,技术突飞猛进,雕刻艺术与书法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樊海麟根据实际需要,制造了多种板雕刻刀。他用两年时间,一边领悟书法艺术的精髓,一边进行创作,有些笔画需要特定的刻刀才能雕刻出来,他就找来各种材料,制作刻刀。

2002年,光是用自行车车轮的钢线,樊海麟就打磨出了平口、圆口刻刀6种。他在维修店看到拖拉机的钢板韧性较强,符合他的雕刻需要,就让师傅把钢板按照图样切割成形。此时,他已经有了30把刻刀。刻刀越多,他能雕刻的字画类型就越多。

在熟练掌握了板雕刀法之后,樊海麟热情高涨,常常把古文册和图书上的名家书法、吉祥图案等用木板雕刻出来。他沉醉在自娱自乐的创作中,有时兴致一来,就在自家的椅子上雕刻个字或图案。他的雕刻作品有些送给了好友,而大多数都留了下来。

2005年,在工作之余,樊海麟到湖南长沙和浙江等地旅游。这些地方的雕刻文化底蕴深厚,从事雕刻的人员较多。樊海麟发现,当地的工艺雕刻,与自己在家自娱自乐创作的板雕相比,刻工非常精细,表现出很强的张力,是他的作品无法比拟的。

在长沙,整整一星期,樊海麟穿梭游走于各雕刻店和民间雕刻作坊之间,与当地的雕刻师交流学习。“他们的作品,雕刻的花瓣薄如纸,非常精细。”樊海麟说,通过参观学习,他对雕刻有了更深的认识,促使他去追求更完美的艺术。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樊海麟又遍访全国各地的雕刻家,交流板雕技艺,并购买了《中国木雕》、《中国工艺全书》等书籍,进一步钻研雕刻艺术。

“圆弧”技惊四座

2007年,樊海麟的板雕艺术得到了国内雕刻名家的认可,正式把他的雕刻刀法命名为“圆弧刀法”。“这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但我抓住了。”樊海麟说,他学习雕刻源于偶然,在业内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偶然。

这一年,恰逢湖南长沙的子玉书画雕刻工作室举行五周年成立庆典。这个工作室是樊海麟的好友创办的,他也应邀参加了。他带着3把雕刻刀和一块用于敲打的石头,就往长沙赶。

来到长沙,樊海麟才得知,此次庆典,国内几乎所有的雕刻大师都参加了。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技艺,连续3天进行现场雕刻表演。樊海麟也在一旁看了3天。他没想到自己也能上台表演。

在众多名家现场雕刻表演完毕之后,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了3天来一直在一旁观看的樊海麟身上,决定让他也露一手,现场雕刻书法家宋树德先生带来的作品“水”字。只见樊海麟走到表演台前,用带来的工具开始打边,接着使用“圆弧刀法”雕刻,仅仅25分钟,就把一幅宽20公分、高30公分的作品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一时间,大家安静下来,围拢过来观看樊海麟的作品,随后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樊海麟得到了国内雕刻名家们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他的雕刻立体感强,笔画柔润圆滑,层次分明,看得出来,雕刻时手腕力度变化均匀一致,控制得体。由于樊海麟所用的刀法是他自己独创的,所以大家在征询了他的意见之后,在雕刻业内正式把这种刀法命名为“圆弧刀法”。

多年苦学的雕刻手法得到了认可,樊海麟成功了!当时观看表演的人,纷纷要求他帮雕刻字画作品,对联、牌匾等雕刻订单接踵而至,当场他就带回了20幅作品的订单。

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作品不断得到认可,找樊海麟雕刻的人多了起来。2007年底,他辞去工作,一心放在了字画板雕上。2008年,樊海麟开始研究带有国画色彩的雕刻,试图通过雕刻把国画的抽象艺术表现出来,但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我担心这项艺术会失传,因为目前还有一些领域没攻克。”樊海麟说,古人的雕刻技术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他遍访民间,都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传承人,这项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有人攻克难关,重新完善,让板雕艺术不断传承下去。

在多年的雕刻生涯中,樊海麟共收了10名徒弟,其中有慕名而来的,有朋友介绍过来的,年纪大的和他同龄,年纪小的20岁出头。如今坚持下来的仅有5人。“学习的过程很辛苦,需要有坚韧的耐心和恒心。”樊海麟介绍,他收的徒弟都是免费教学,直到掌握他独创的“圆弧刀法”,方可出师。

樊海麟说,雕刻时,必须聚精会神,眼随刀走,心与刀行。平刀垂直下刀开边,一手握刀转向边线,按照手腕的圆弧走向均匀雕刻,一个个字迹、一处处风景便立即出现。只有眼到、心到、手到,雕刻的东西才有章法,还要排除干扰,不为外界的声响、世事的喧扰而乱心。

“只要认真学习3个月,就可以雕刻很多书法作品了。”樊海麟说,他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就是让学员现场跟学,只要能按照他的指导,循序渐进地学习,就能掌握要领。雕刻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坚持久了手脚容易疲劳,但还是要坚持,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出好作品。

16年刀耕不辍,如今,樊海麟的板雕作品已流传到全国各地,并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

樊海麟的字画板雕融合了阴雕、阳雕、阴阳雕、浮雕等雕刻艺术,书法、景观搭配协调,形神兼备,为商家、大众所钟爱。作品镶嵌于墙上,让人在不经意间,看见规劝,看见祝福,看见平静的永不褪色的喜悦。

从樊海麟的刻刀下,流淌出一幅幅精美生动的字画,面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与典雅迷人的传统神韵,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樊海麟的板雕作品,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新闻推荐

三载风华奏响献歌 工行名片享誉荷城——热烈庆祝工商银行贵港分行恢复二级分行经营管理职能三周年

...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