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玉林市博物馆内珍藏的铜鼓、汉代的青铜器皿铜羊灯、羊角钮编钟等珍贵文物,从形制、纹饰、工艺等无不印证着自汉代以来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新博物馆馆藏大起

玉林日报 2014-10-28 03:05 大字

在2005年中法文化交流年里,法国的艺术圣殿卢浮宫举办了一个以华夏历史文物的主题展,这些文物集中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展览中一件构思巧妙的青铜灯具让法国人大开眼界,这件汉代的青铜艺术品,背部是可以开启的,反转至顶部便成为生活中的油灯。这就是来自我们玉林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二级文物——汉代铜羊灯。

以铜鼓为代表的骆越文化

玉林市新博物馆陈列厅的展品,集中展示了玉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现玉林古往今来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围绕玉林作为“千年古州,岭南都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通道”的独特地位,通过以时代顺序为基础的文化板块的逐一展示,形成玉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名胜古迹、人物故事等全景式的历史文化大观。

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玉林是岭南越人的主要分布地区,居住的是西瓯、骆越支系。当时的西瓯、骆越,已进入阶级分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冶铸技术为标志,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汉代以后,玉林地区骆越人创造的数量众多、艺术形式纷呈的铜鼓文化,成为独树一帜,其辉煌卓著的地域文化符号,显示出较强的社会经济实力,展现着绚丽的文化风姿。

展厅里通过展示铜鼓铸造系列场景:从采矿冶炼—铜鼓铸造—铜鼓铸成庆典仪式—铜鼓的使用等,配以铜石岭遗址文物矿渣、铜锭、炼炉、风管、陶片、坩埚及铜鼓实物等,显示出有着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铜鼓这种我国南方各省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一种青铜器文化,以一种打击乐器明世,但其用途远远超出一般乐器的范畴。

历史上,铜鼓曾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丧葬等场合。玉林作为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使用铜鼓的历史较为悠久的地区之一,铜鼓的发现数量丰富,造型独特,制作精美,体形硕大,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特征。其中,北流型铜鼓在玉林的分布最为密集,灵山型铜鼓也有不少发现,是两广系统铜鼓分布的重心,在铜鼓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玉林古代西瓯、骆越及其后裔乌浒、俚人所创造的铜鼓文化,是玉林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的缩影,体现了玉林先民的聪明智慧和社会发展成就。

青铜铸造的岭南大音

据专家考证,位于北流城区东北十公里民安镇兴上村圭江东岸的铜石岭一带,是汉代至唐代冶铜和铸造铜鼓的遗址。

遗址的范围包括大铜石岭、小铜石岭和会岭台山脉约4平方公里区域,其中以铜罂山、塘峡屋背、杉木山、冲头岭丫、大社铜山窝等地散布的铜渣和陶片等遗物最多。矿坑主要分布在铜石岭西面一带,已经崩塌堵塞。铜石岭冶铜遗址规模大,采冶延续时间长,是研究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采矿、冶炼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81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冶铜遗址位于容县容西乡西山村西山圩附近,该遗址与北流铜石岭相邻,包括花名为塘岭、湴塘岭、牛窝岭、牛窝岭背档、狗圈岭、枫木岭、田寮岭、凤岭、大爷岭等九个山头和地点,这几个山头基本呈直线排列。该遗址是目前广西发现的一处范围最大的汉代至隋唐的遗址,前后延续时间长达千余年。这样大规模遗址的形成,显示了古容州在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发达的冶铜业。

通过有关专家实地调查,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测试,证实西山冶铜遗址与北流型铜鼓的铸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们认识与研究古代冶铜技术、制造北流型铜鼓原料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山冶铜遗址1981年8月被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郡县初设越汉交融

陈列显示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今玉林市境开始行政建制,隶属象郡和桂林郡。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玉林市境隶属南越国。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平定南越,次年在岭南设置九郡,其中,今玉林市兴业县属郁林郡;玉州区、福绵区、容县、北流市、陆川县、博白县属合浦郡。从秦汉开始,郡县制在玉林地区确立以后,中原汉人或任官或充军或避战乱,不断南迁携先进技术与文化涌入玉林,于是出现了汉越杂处的格局。

而从玉林南流江一路南下,经合浦出海下南洋正是“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也是中原与骆越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南方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南迁汉人与土著越人共同谱写了那个历史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瑰丽诗篇。

当我们细细品味每一件文物时,我们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之余,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前人的智慧,开创更加美好的篇章!

新闻推荐

收购几只鸡鸭鹅触犯了刑律

...

陆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陆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