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环保世纪行之靖边篇 近20年间,海则滩镇湿地面积由3万亩缩减至1万亩“计划建设原始海子 但目前最缺资金”

华商报 2016-07-14 14:41 大字

靖边县海则滩镇海则滩村原本湿地众多,可现在却基本干涸华商报记者 高羽珑 摄

华商报讯(记者 高羽珑 实习生 张益)站在马路上放眼望去,地上长满了草,然而多年前,这里满是海子(天然湖泊)。7月12日,榆林塞上世纪环保行活动组走进靖边县海则滩镇,据介绍,这里湿地面积约3万多亩,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周边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以及地下水过度使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子逐渐消失,大部分彻底干涸。如何加强湿地保护,值得每个人深思。

现状:

地下水位下降

至少得打5米深才能出水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上世纪80、90年代的海则滩镇,路两边几乎全是大大小小的海子,海则滩镇也因此得名。据该镇一位刘姓老人回忆,1998年,这里的湿地面积达3万余亩,而且处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海子,水量也非常大,有的甚至可达数米之深,然而,2000年后,海子的水位开始下降,原来明显得见的海子消失后,目前,需驾车行驶十多公里,才能找到一个不大的海子。“我们专门找人测算过,2004年,地下打2米就能出水,现在至少得打5米。”这位老人表示。

华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口中所说的地块已见不到海子,地上全部长满了草,不远处还有村民在海子上从事农业活动。至于海子为何干涸,海则滩镇海则滩村村支书刘志高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太快、人们过于逐利是造成这一情况的深层原因。他说,目前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群众借机圈占,海则滩镇目前仅保留湿地1万余亩,其中海则滩村天然湿地4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张巴路两侧;其余分布在大石砭、马连坑、掌高兔村。

尽管湿地面积明显缩小,但当地多数村民仍未加强保护意识,重经济发展轻湿地保护;华商报记者在调研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陕西湿地保护监测设备基本缺乏,不少地方管护工作“巡护靠眼,通讯靠喊,执法靠赶”。湿地保护基础研究薄弱,监测技术落后,缺乏对湿地生态变化情况的监测。

应对:

湿地周围

将加装围栏禁行

对此,靖边县政府一位负责人称,当前,有的地方和领导干部湿地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只顾向湿地索取,而漠视湿地极端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有人甚至认为湿地是荒地,可以任意使用、占用,随意改变其天然属性及用途。一些地方为追求短期、局部经济利益,填埋湿地,盲目围湖垦殖、围堤养殖种植。一些地方建城镇和搞工业开发仍然填埋湿地,甚至以湿地为代价招商引资,城区湿地日渐被破坏、侵蚀,出现了政府带头违反条例、破坏湿地的“怪象”。

让当地人稍感欣慰的是,离此地不远,当地政府正打造万亩常青园。据了解,该工程于2003年开始规划,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456.67万元,完成造林面积15644亩,树种主要有松柏、圆柏、油松、樟子松、云杉等常绿树种,共计52万余株;新疆杨、柳树等1.2万余株;紫穗槐、柠条等灌木148万余株。刘志高说,该基地的建设,使得防护林工程的树种结构、林木质量彻底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灾减灾能力,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湿地、林木共同作用,我们这里形成了小气候,多年来,从未出现过冰雹等恶劣天气。”

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刘志高说,保护湿地,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而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应尽快查清城区湿地资源情况,建立城区湿地档案和地图数据库,实施分级分类管理。“2015年,我们已花费数万元对该地进行规划,当前,准备在湿地周围装上围栏,禁止车辆、人群行走。”他表示,“我们计划逐步恢复海子原始风貌,依此规划建设原始海子,但目前,最缺的是资金,希望市县两级政府能加强重视。”他希望,经过整治,多年以后,这里可重现碧水穿城过,人在画中游的景象。 

新闻推荐

靖边县“撂荒地”成了新资源 今年已流转各类土地10万亩

本报讯(王海叶宋炜记者张玲)近年来,榆林市靖边县的农业蓬勃发展,农机的普及、青壮劳力减少、撂荒地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流转土地成为趋势。据统计,靖边县今年已流转各类土地10万亩,约占总耕地的6%,土地...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