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边县“撂荒地”成了新资源 今年已流转各类土地10万亩

三秦都市报 2014-12-31 12:35 大字

本报讯(王海叶宋炜记者张玲)近年来,榆林市靖边县的农业蓬勃发展,农机的普及、青壮劳力减少、撂荒地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流转土地成为趋势。据统计,靖边县今年已流转各类土地10万亩,约占总耕地的6%,土地流转市场正在逐渐形成。

12月4日,走进位于靖边县海则滩乡海则滩村的王殿忠家,院子里的玉米堆积如山,不远处的羊圈里发出咩咩的羊叫声,王殿忠的老伴和工人正准备为即将生产的母羊接生。60岁的王殿忠今年共种了250亩地,其中130亩为自有,其余120亩地流转自其他村民。王殿忠还经营着一个年可出栏500头猪的猪场和一个年出栏800只羊的羊场。2010年,王殿忠以80元/亩·年的价格流转村里的荒沙地,流转期为11年,平整之后全部种上了玉米。“今年种了220亩玉米,能产30万斤,这下不用担心羊子的饲料了。”王殿忠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乡种地了,以他所在的村子为例,务农的大多数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加之现在农机大规模普及,有播种机、粉碎机、脱粒机……中老年人完全可以成为种田的主力军,因此他很看好土地流转的前景,前段时间他又以80元/亩·年的价格流转了500亩。在靖边,家庭农场已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像王殿忠这样种养结合的不在少数,这样的家庭农场每年的纯收入稳定在二三十万元。有人将种养结合,有人一心扑在种植业上,不同的道路,同样的致富梦想,今年43岁的杨峰就是其中一位。

杨峰出生于靖边县中山涧镇碾盘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20多年来,他做过建筑小工、跑过运输,前几年自己开了店,成了老板,有了一定的积蓄,在外人看来,杨峰的事业也算小有成就。自己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可家乡很多人的生活依然紧巴巴,为什么不能回家创业呢?杨峰说,他小的时候,村里就有大面积的苹果树,但是由于管护不当,苹果树最后都死掉了,这让杨峰认识到当地具有发展苹果产业的先天地理优势,他先后去洛川、杨凌考察学习,看着密布在树枝上的苹果,听着果农介绍种植经验和效益,更坚定了他回乡种地的决心。说干就干,从2012年至2013年,他累计流转村里的撂荒地1100亩,并将其全部种上了果树、枣树、桃树等经济林木。

“由于苹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仅雇用劳工就花费30多万元。”杨峰算过一笔账:当地农民每年种植旱地三五十亩,每年的收入仅一两万元,若是苹果产业发展起来,每年仅三五亩的苹果树就可为每个家庭增收近两万元。“放着好好的老板不当,回到家受这份苦。”村里很多人都不理解杨峰,常常这么说他,可是杨峰心里有自己的盘算。

新闻推荐

特色产业铺就百姓致富路

2014年12月25日,陕北已是寒冬时节。走进榆林市靖边县的乡村田野,随处可见特色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拱棚里娇艳欲滴的草莓、沉甸甸的葡萄;农业企业里工人们正忙着包装小杂粮;农家院落里堆满黄灿灿的玉米...

靖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