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张有刚的幸福“新”生活 ——靖边县***工作侧记
移民户朱小霞正在向扶贫互助协会的工作人员咨询贷款流程
12月15日,塞上靖边降到了今冬最低气温零下12度。大雪封路,滴水成冰。
在靖边县海则畔移民二区,张有刚早早就出了门。天气很冷,呼出的热气在空中还没来得及升腾出个像样的形状就被寒冷吞噬了,可这丝毫也不影响他满腔的工作热情。“咯吱咯吱”地踩着8厘米厚的深雪,挨个将30个小区的线路都检查过之后,他才放心地回到了物业的办公室。自从搬进了城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他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46岁的张有刚是这个移民区的电工。他现在居住的移民区是靖边县二期移民中最大的移民点。按照县上的总体移民规划,这里是专门为白于山区8720户移民人家建起来的,计划安置3万多人。每套房间都按照标准建设,户型齐全,规划高端,远比城里许多老住户的房间还要高档、完备。截至今年,已经有852套房间通过统一抽号分配到户,其中480多户已完成入住,626户正在装修。
跟这里的其他住户一样,他的故乡并不在这车水马龙的城里,而是在遥远而又广袤的白于山区。他所生长的畔沟乡沙崾(先加山字旁)村,距离县城60多公里,他的父亲、爷爷以及爷爷的爷爷都是靠双手扒拉土地吃饭的人。由于交通不便,他们中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来过县城。贫瘠的山地只能种荞麦、糜子,遇上收成不好的年头,全家人饿肚子。80年代,山里兴起了“赶集”,他们这才知道原来除了荞麦、糜子以外,土地上还能种出别的粮食来,于是喜滋滋地用驴驮回来第一袋小米。村子里是90年代通的电,但吃水相当困难,用驴去山下的水源地驮两小桶水就要一个小时。
乡上的中心小学只有十几个孩子。张有刚因为念过高中,幸运地成了这里的民请教师。每天他和孩子们一道翻越十几座大山,上课,再翻山回家。一个月下来,几十元的工资勉强能够养家糊口。但即使这样,张有刚已经令村子里的人们艳羡不已了。在白于山区,能够“吃饱”是一个奢侈的愿望,村子里很多人家都没有一条可以过冬的棉被,日子稍微好点的,能够买得起不用打补丁的新衣服,遇到重要事情,一家几口轮着穿。贫穷无限制地循环,但是谁都无力改变,荒芜的大山像一道屏障隔断了一代又一代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
直到2011年8月,白于山区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这一年扶贫搬迁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跟许许多多白于山区的农民一样,在当地移民办的统一指导下,加入了移民大军。
“当时心里十分迷茫,作为一个靠种地吃饭的农民,祖祖辈辈在白于山区吃苦惯了,心里总觉得有土地才有依靠。突然来到了大城市,心里感到十分陌生,并且恐惧。后来政府的工作人员就来作思想工作,他们组织我们去学习,给我们培训,经过学习我选择了电工这个职业。”张有刚说。
他家有四口人,一儿一女。他的妻子袁小宁说,他每天上班的任务就是检查线路,如果有停电的地方,就帮他们修好,没有就在小区内巡逻。小区里面有两个维修工,轮流换班。一个月工资3000多,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挺滋润。今年他还买了摩托车,家里添了电器、电冰箱。在他的新家里,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样样不少,一点也不比城郊的农民差。而她,就只负责在家里做饭,洗衣服。搬到了城里,更加接近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每天晚上7点,她都会看看新闻,关注关注国家的惠农政策。
“现在不仅有了新房子,还有了工作,终于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现在生活的真是太幸福了。”张有刚的感受毫不矫情。
张有刚的天壤改变与政府的扶贫政策息息相关。时至今日,靖边县的移民工程已经让很多农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苦日子,进城落户,有了新的开始。特别是今年,政策更是趋向***。为了让农民稳得住,能致富,靖边县专门委托靖边泽惠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对所有从白于山区移民出来的人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科技培训,让农民们扩大知识视野,理解发展新理念,了解市场动态,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和专业化运作手段。帮助他们发展一技之长,在社会中谋得一席生存之地。
相对于能看得见的物质水平的扶贫,对他们实行思想上的改变是靖边扶贫的“智慧扶贫”。为了让扶贫更加精准化,泽惠人力资源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对当地的大型用人企业和单位进行逐一走访调查,统计出两万七千多个用人岗位。随后针对这些岗位,在全县涉农部门选聘了9位高级职称的教员担任培训任务,对白于山区50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进行从零开始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农民进城务工指导,职业道德,法律常识,文明礼仪,岗前培训;以及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完之后,由他们将这些人引荐到其他企业、宾馆就业。他们还成立了移民扶贫互助协会,只要有意愿加入,每个人可以拿到6万元的无息贷款进行创业,还款时间是两年。
截至记者发稿时,靖边县已累计发放贷款509万元,政府发力引导移民走上了移得出稳的住的康庄大道。靖边县泽康农民培训中心的负责人告诉笔者,从2012年成立至今,他们已经陆续培训农民27000余人次,其中100多人已经找到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智慧扶贫”这个引路人将靖边县的扶贫变得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精准。跟张有刚一样从白于山区出来的人们,现在不仅搬到了新家,而且有了新的产业。他们经过培训,有的去了大酒店,有的去了超市,有的去了工厂,有的自己开了修理厂、蔬菜门市。一个又一个的张有刚正在用自身的经历为国家的***点赞称好,真实的致富榜样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感染着每一个人的情绪,他们不是高大上,他们就在眼前,实实在在,质朴生动,不但可敬可佩,而且可亲可学。
按照靖边县扶贫办制定的规划,在未来的几年,靖边将坚定不移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移民后续就业问题。让***成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工程。一是继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做实做细扶贫台账。开展定期核查。实施动态管理,打牢精准基础。二是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户因人施策,精准落实帮扶资源和措施。强化脱贫责任,完善精准脱贫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加快推进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形成精准脱贫合力。***工作中,靖边县将着力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抓好移民就业服务,着力拓宽移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起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稳定相协调的长效机制,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出了靖边县城,沿着宽阔的移民大道一路向东走来,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小区鳞次栉比,在冬雪的衬托下充满了活力,散发着希望。***的号角吹响,不仅改变了张有刚的生活,也改变了众多白于山区农民的观念,不断递进的移民扶贫理念正在为他们描绘出美好的画卷。
“未来,我们要实现靖边持续健康稳步发展,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让白于山区的人民爱上这个新的故乡。”靖边县扶贫办主任吴泳宏这样说。
这场空前的***攻坚战,已在塞上靖边全部铺开,作为缩影,它映照的是,白于山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面奔向小康的大决战。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场***大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曹晔撰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雄通讯员刘河在靖边,提起九小校长高琳,人人都会心生敬佩,她是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也是全省科研兴校明星校长、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靖边县的人说,她在哪个学...
靖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靖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