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酱料厂:一抹老玉林难忘的人间烟火气(上) 它的前身 有一段浙商来玉创业的故事

玉林晚报 2022-01-18 07:01 大字

原来酱料厂生产的晒豉(廖源摄于2010年)

原来的技术人员张德林在讲述酱料厂曾经的辉煌

建厂之初,酱料厂以销售散装酱油为主(廖源摄于2010年)

酱料厂的原址已变成了幼儿园

近日,记者在走访玉林的老工厂时,路过玉林城区大北路,无意间发现一间不显眼的小商店门口上写着“酱油批发”四字,店里摆放着一只大大的酱油缸。记者走进去,跟店主甘先生聊起来。原来商店对面的幼儿园,便是原来的玉林酱料厂(下简称酱料厂)的旧址。虽然这家当年在玉林名头很响的老工厂早在10多年前就正式停产,但不少玉城老居民还是习惯来到这个地方购买散装酱油。

据甘先生介绍,当年,酱料厂生产的酱油、豉油膏、黄豆酱、辣椒酱、蒜蓉豉椒酱等,都是玉林的“老字号”产品。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酱油厂还与港商合资组成“玉鹰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蒜酱、脱水蔬菜等产品远销上海、昆明、四川等外省市场和法国等国际市场。多个产品荣获广西优质食品奖、广西新产品百花奖和广西商业系统优秀食品奖等荣誉。时至今日,酱料厂的那些人、那些事,仍在“老玉林”的口口相传中闪闪发光。

几经战乱

浙江商人来玉开办酱油厂

在甘先生的热情引见下,记者见到了曾在酱料厂工作的技术人员张德林。在甘先生的店里,张德林透过窗户,望着对面的幼儿园,饱含深情地讲起了酱料厂的往事。

酱料厂的前身,是一间私人开办的小型酱油厂,名字叫“同顺兴”。这个名字虽然字义浅显,但它是酱料厂的创始人张海潮从上海“带”过来的。张海潮曾在上海开办酱油厂,取名“同兴”。他来到玉林后,重操旧业,开办酱油厂。考虑到这是迁址重开,为了图个吉利,他们在原来的“同兴”中加了一个“顺”字,叫“同顺兴”。

张海潮不是玉林本土人,他来自浙江萧山。与他一同创业的,还有弟弟张海根。而张德林,正是张海潮的儿子。玉林距浙江萧山有1000多公里,张海潮和张海根兄弟二人来玉林创办起酱油厂,其中几经波折。

“我父亲和我叔叔张海根来到玉林,是受战争影响。”张德林说,父亲14岁就开始在家乡制作酱油,叔叔张海根有样学样,在12岁那年就跟着他父亲“闯社会”。后来,兄弟俩觉得上海更容易出人头地,于是在1940年前后,来到了上海。1945年,因为战争的原因,他们辗转到了柳州。1948年初,张海潮与几个老乡为避战乱,一起跑到了香港。但张海根没有跟随张海潮前往香港,而是在柳州加入了解放军的一支部队,并在部队发挥自己的特长——制作酱油。1948年底,他跟着部队一路南下,来到了玉林。

而这个时候,张海潮在香港一位商人的帮助下,返回广州开了一家公司。后来张海潮想到老家还有母亲和兄弟,于是决定搭火车返回家乡。但阴差阳错,他竟搭上了前往云南的火车。他发现搭错车后,便在玉林下了火车。后来他获悉弟弟张海根正好在玉林,便找到弟弟。兄弟二人团聚后,在商量下一步该如何走时,弟弟说了一句:“玉林是个商业意识浓厚的地方,很适合经商。”于是张海潮最终决定留在玉林发展。

后来,兄弟二人一合计,决定重操旧业,开办酱油厂。厂名就叫“同顺兴”,所选的厂址就是现在酱油厂的位置。接着,他们又在现在的玉州市场附近,买地建了两个商铺,专门销售自己生产的酱油和豆豉。就这样,兄弟二人在玉林扎下了根。

坚持传统制作酱油

用心经营站稳脚跟

很快,“同顺兴”酱油厂打出了名气。“我父亲制作的酱油和豆豉香气特别浓郁,很受欢迎,购买酱油或豆豉的市民经常从商铺的门口排队排到现在汽车总站的位置。”张德林说。

当时,玉林的酱油厂为数不少,“玉林味”的酱料调味品门类也颇为繁多。据玉林商业局1994年编的《玉林市商业史料》一书记载,民国22年鬱林有京果杂货店137家。这些杂货店大都兼营酱园。而酱油老店巨安、霍联益祥、杨联益祥是晚清民初时便已开业,又珍则是广东人在民国29年开业的,时有酱园11家。调味门类有豉油膏、酱油、豆豉酱、酱果、茶瓜、柠檬、酸椒、酸姜、醋等。在这样强手众多,且品类已相当齐备之地,张海潮这位“后来者”凭什么在玉林站稳了脚跟?

“其实,我父亲制作酱油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绝招,他不外就是坚持传统的制作方法,并且把每一个步骤做足工夫,仅此而已。”张德林说,父亲制作的酱油和豆豉用的材料只有三样:黄豆、面粉和盐水。而且,即使是在货源紧缺的时候,酱油和豆豉晒太阳的时间也一定保证充足。另外还有一点,父亲制作酱油讲究“日晒夜露”,即是白天太阳晒,晚上夜露浇,这样才能保证酱油和豆豉发酵出最纯正的酱香来。

“只要做足这些基本的功夫,就能做出好酱油来。”在张德林眼里,父亲生产出好产品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用心去做而已。

联合5个酱油加工厂组成加工联组

成为“四方经理”

1956年,国家实施公私合营政策,张海潮顺应时势,联合了志力、南联等5个酱油加工厂,组成酱油加工联组,张海潮因他的酱油厂最大,成为加工联组的总经理。“因为加工联组的工厂来自城区的四个方向,所以人们戏称我父亲为‘四方经理’。”张德林说,组成了加工联组后,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酱油和豆豉的销售也由城区开始向北流、博白、陆川等地扩张。那时的酱油主要是以散装为主,销量很好。到了1956年1月,加工联组改为公私合营酱料厂,取名玉林酱料厂。而当时,玉林城区还另有一家豉油合作加工厂,叫陈业祐豉油加工厂,是由三个酱料加工联组合并而成。玉林城区的酱油行业形成了“双峰对峙”的局面。

“到了1957年,酱料、饼食大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食品厂,归属玉林县蔬菜公司领导。”玉林市糖业烟酒公司副经理钟登海介绍,合并的当年,食品厂便为蔬菜公司加工酱料309.58吨,糖果饼干169吨,产值27.4万元。

1959年9月,公私合营的食品厂转为国营副食品加工厂,厂址在大南路,隶属玉林县商业局领导,业务和核算归属国营玉林县食品杂货采购推销站管理。厂长和副厂长均由国家直接委派。1960年,副食品加工厂分家,成立饼干厂和酱料厂,实行独立核算,各负盈亏。

至此,酱料厂再次轻装上阵,向前迈开大步。(待续)

(记者 王耀前 )

新闻推荐

烟花爆竹炸伤人 多方卷入追偿权纠纷 案件调解一波三折几次陷入僵局,法官坚持到底最终化解矛盾

本报讯(记者罗军通讯员赖振柱)受害者购买到超标烟花爆竹燃放被炸伤,法院将赔偿款执行到位交付被害者后,涉事的烟花爆竹厂、经...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