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沧桑“老文龙”

玉林晚报 2016-09-08 00:00 大字

百年书院,依然气度不凡堆放废旧课桌的书院大厅。书院大门方正简朴,可惜找不到那副文气纵横的楹联。在古代,文龙书院与环玉书院、莲江书院、凤鸣书院等被誉为博白九大书院,在博白教育发展史和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博白南部更是家喻户晓。这座有170年历史的文龙书院坐落在今天的龙潭中学校园内,距博白县城75公里。

据了解,文龙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占地面积1709.4平方米,为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具有南方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博白县第二高等小学堂”。

历经百余年风雨 书院的气度和底蕴犹在

8月29日,龙潭中学秋季期开学上课第一天。校园内绿树成荫,静谧而整洁,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文龙书院坐落在龙潭中学校园南面,隔壁是学校食堂的烧水锅炉房。

眼前的文龙书院,是一座典型客家围龙屋,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共三进,西北角还保留着一座碉楼,沧桑斑驳,给人一种严谨、肃穆、内敛的印象,依然可以感受得到当年一方学府的气度和底蕴。

“书院原有两座碉楼,分别坐落在上座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百年岁月沧桑,现在只剩下一座了。”学校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

文龙书院大门简朴,木门斑驳,大门两侧立有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保护牌匾。

“文章生日月,龙虎赛风云”,许多上了年纪的当地人都知道这副气势磅礴的对联,对联原来刻在书院大门两边,可谓文气纵横,激励和影响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奋发图强。可惜,因历史原因,这副名联后来被除掉了。

从侧门进去,里面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长着一些低矮的果树,东面一砖瓦横屋已经坍塌。走过青砖铺成的天井,从一个半月门进去,就是书院的第二进,廊道曲折,大大小小房屋有数十间,大小天井也有好几个,书院当时的规模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末,书院的房子还在使用,作为教工宿舍和男生宿舍,曾有一位学校领导及其家人住在东北角一座碉楼里。”一名任教多年的龙中校友告诉记者。

在东面一间存放旧课桌的房子内,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书院始建和重修时间,大部分碑文已经模糊。据说,这块石碑曾流落民间,被村民当作桥板踩踏,后来被有识之士收回书院保存。

沿着长满青苔的雨檐,走过天井,就是书院的第三进,大厅上有祭拜的痕迹。“这几天有不少家长前来还福,他们觉得自家孩子能考上大学,除了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导,与老文龙的文气熏陶也分不开。”学校锅炉房一名大叔告诉记者。

原来,当地民间有一个习俗,但凡有孩子参加中考、高考,一些家长喜欢到文龙书院祭拜先贤,祈福保佑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出好成绩。等到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长会带着孩子到文龙书院还愿。在当地人心目中,文龙书院已是一处等同于文庙、文昌阁一般的神圣所在。

组织“秘密读书会”,书院曾是革命摇篮

记者从龙中校史资料了解到,1932年秋,有识之士梁璋武在地方父老支持下,在文龙书院内创办了龙潭初级中学。梁璋武任校长,聘来刘文冠、何耕残、林为柱等人,招收了100多名学生,分两个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动植物、图、音、体等课程。经费来自没收博白双旺匪首龙三十八的部分田租及在龙潭圩亭收取的盐捐、猪捐。因报县立案未获批,1933年冬停办。

1940年农历九月十六,文龙书院举行秋祭,地方父老聚会时,商议兴学事宜,一致认为龙潭远离县城,交通不便,青少年外出求学诸多困难,以致地方人才匮乏,文化落后。决定重办龙中。

1942年春开始募捐资金,修缮原文龙书院作校舍,招收一班升中补习班,张声宜任班主任。1942年冬筹备就绪,正式向博白县政府呈报立案。经费由县库拨发,添置费由地方筹集,即将文龙书院田租收入的一部分拨给龙中,还安排龙中收取龙潭圩亭盐捐,每担收一碗。

1942年冬,龙潭中学在文龙书院内正式成立,学校占地21500平方米,校舍面积9000多平方米。

1943年2月,中共龙潭地下党支部书记陈詠与进步学生梁祖泽、钟善娥、邹优想、张达秀、邹林、黄汝明、刘明荣、张强、周复昌等组织了“秘密读书会”,传阅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联络进步同学,发展进步力量。

1944年12月,根据中共博白县委为准备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精神,龙潭地下党支部书记陈詠在双旺镇举办了有龙潭中学、沙河中学、东平国民中学的党员积极分子参加的革命青年骨干训练班,学习有关起义的文件,动员组织群众参加起义。陈詠、倪雄生、黄辛波等负责授课。

1945年2月27日,桂东南博白县举行抗日武装起义。龙中参加起义的学生有张强、梁祖泽、钟善娥等数十人。倪雄生任博白民主抗日自卫队青年支队队长,陈詠任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黄辛波任第三中队副队长。

1945年下半年,重建龙潭中学马列小组“秘密读书会”,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以各种方式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广大师生自发捐衣献药,支援地下斗争,粉碎反动派内战阴谋。

1949年12月1日,龙潭解放。从此,龙潭中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保护与利用,是守护文化底色的最好方式

历经100多年的岁月沧桑,目前文龙书院已经破败、荒芜,甚至有些凄冷,如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坍塌是它的归宿,将来人们只能通过老照片和文字,感受这一座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书院,或者通过地名的存在,追忆它当年的辉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历史遗产,已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2012年10月30日,文龙书院被列为博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该书院四周外墙为基线外延,东面0.9米,南面28米,西面8米,北面10米,总面积3905.76平方米。

“书院是凸显崇文重教之所在,希望文龙书院能得到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使青少年养成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这有利于青少年人格养成。”龙中一位老师说。

新闻推荐

客家人“家事法庭” 让家事不出“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亲情是最宝贵的财富,家庭和睦温馨,这是何等的快乐与幸福啊!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在一个家庭里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当家事走上法院,对于法官们来说可谓...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