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作伴47年 唐村小广播“走在路上”

玉林晚报 2015-08-12 20:35 大字

调试广播设备“现在广播不仅放歌曲,播天气,转新闻节目,还有健康饮食、疾病预防、致富信息、惠农政策等一些实用的内容,这都是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博白县博白镇马塘村唐村片村民唐桂福说。

在乡村广播日渐淡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今天,博白镇马塘村唐村片村民却依然保留着爱听大喇叭广播的传统,今年8月初,唐村对村里的“大喇叭”进行一次全面维护和检修,村民们自发集资8000多元,添置了适合接收本地调频广播节目的扩音设备,补充5个大喇叭,这样,村广播可以覆盖唐村片3000多名村民。

每天早晨6时30分,村广播准时响起

在采访当天,村民们正津津有味地听着村里女播音员秦秀坤广播夏至征兵的消息以及该村村民替一名考上清华大学的贫困学子办大学宴、筹集学费的通知。

据了解,唐村广播站成立于1968年,在那个年代,博白镇统一安装配置了有线广播,一直使用当地方言地佬话广播,传达上级政策、生产队通知开会、安排生产劳动、实时气象报告、通俗知识讲座,乡亲们觉得特别亲切、易懂。当时,唐村一共安装了4个喇叭,分别拉线在唐村周围的4个角落,广播宣传的内容连附近的绿珠村、珠江村的村民也能听见。村民都有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6时30分,村广播准时响起,村民们知道,新一天的劳动又开始了。村广播成为了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来,博白镇广播站因故停播。听惯了广播的唐村村民自筹资金购买设备,并利用村里辗米机的所得利润购置了一台扩音机,继续自办村广播,推选出义务播音员。根据农村实际,广播站自己编排了一些民生节目,如“法在身边”、“科技致富”、“邻里之间”等。到现在,义务播音员已经换了七八个,村广播坚持了47年。

现年70多岁的义务播音员唐中全亲历了唐村广播的发展过程,他也记不清通过村广播报警了多少次,有抓偷牛贼,也有台风、暴风雨等防汛防灾的预报预警,从包产到户、市场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到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免除农业税、新农村建设……40多年来,村里的小广播让村民们了解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几十年间,村广播已经换了七八套广播器材,广播员是没有工资发的。唐成规就是义务播音员之一,当时村里的文化中心有1台辗米机,村里就把辗米机交给广播员唐成规管理,一家人全靠这台辗米机来维持生活,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从没想过要放弃广播员这份事业。

大喇叭,在乡村依然有生存的土壤

虽然现在电视、网络、手机普及了,但唐村村民们已离不开广播。

记者了解到,该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村里基本上是一些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他们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对电脑等新媒体也不“感冒”,很多老人十分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广播。

“通过村广播,乡亲们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村里的信息渠道畅通,也可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但乡亲们的需求如今也是多元化,为此村广播增加了一些民生节目,办成村民喜爱的民生小广播。”村支部书记唐春林说。

博白乡村广播的积极倡导者、博白县径口镇文广站站长彭峰认为,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乡村广播确实受到很大冲击,不过在农村,乡村广播还是有生存的土壤,依然大有可为,因为它更符合农村的生活和劳动作息习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手段,对务农的村民来说,白天多数时间在田地里,晚上回去很早就休息,村里有什么事,用大喇叭通知是最省时省力、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希望应该继续给予乡村广播一定的发展扶持。

(记者张武军 覃政)

新闻推荐

父建房意外身亡子索赔遭拒

...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