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乡规模养鱼闯富路 ——博白县浪平乡六江村在校大学生庞淇蔚的传奇创业经历
青涩的时光转着流年,摆渡着年轻的梦想。
在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还未找到工作的时候,他自己在家乡建起了小鱼塘,并且蓄势待发地要将这些鱼塘成规模发展下去。
在很多大学生还在谈情说爱的时候,他开玩笑地告诉妈妈:“等我的鱼塘收回本钱真正盈利的时候,我就给你带回个儿媳妇帮我养鱼。”
在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时候,他却可以给他们村的一对贫困夫妇解决就业问题。
这就是庞淇蔚,一个心怀梦想,创新争先、敢想敢干的在校大学生,一个外表稚嫩,心却坚毅的小老板。
近日,笔者有幸见到这位刚过了23岁生日的主人公——庞淇蔚。天刚蒙蒙亮,庞淇蔚就带着笔者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山割牧草。池塘周围种着密密麻麻的牧草,成片的池塘像一串珍珠点缀在山间。他挽起裤腿,弓起腰,不一会就割了满满一箩筐牧草。割牧草差不多用了将近4个小时。之后,他将一捆捆牧草洒进池塘,这就是小鱼们的“早餐”了。庞淇蔚干活娴熟的样子,让你不会把他和一个快毕业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一次邂逅,养鱼成了挚爱
养殖草鱼的念头缘于博白县那林鱼的街边广告。2008年,庞淇蔚还是一个高三学生,在和同学到县城逛街的时候,他发现张贴在三轮车后背的显赫的“那林鱼”广告,顿时被吸引住了。这让他想到家乡的清泉草鱼,其美味与那林鱼不相上下,只是家乡人对这种草鱼的养殖只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从此,庞淇蔚萌生了大规模养殖家乡清泉草鱼的念头。
回到家,他一边准备着高考,一边还到处寻找水产养殖的书去研读,从此对养鱼的兴趣一发不可收。
同年,庞淇蔚考上了广西农业技术学校。出于开办养鱼场的梦想,他在选择专业时,报读畜牧兽医专业,还选修了自己热爱的水产养殖专业。
在学习水产养殖期间,他愈发觉得生态养鱼业发展潜力巨大。他利用假期参观了博白县那林镇那林鱼的养殖基地,倾听养殖户的养殖心得,一点一滴积累着养鱼的经验,并开始策划筹建自己的养鱼场。
鱼塘成了“家门口”的校外实践的基地
2009年,庞淇蔚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放假回家,他顺着山泉的河道走势,租了村委会100多亩山田,其中30亩改造成鱼塘,70亩用于种植牧草。大学期间,他除了上学,就是在家里修路,引水,养鱼。他笑着说:“在家建设鱼塘成了我校外的实践基地。”
2010年,庞淇蔚与家人投资80万元建成的成片鱼塘,终于镶嵌在了六江村的山腰间。
第一批鱼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鱼苗对新鱼塘的环境还难以适应,很多鱼出现了小瓜虫病、水霉病等,庞淇蔚虽然是学这个专业的,却也实在找不到好的办法,致使该批次鱼苗共死了1200多条,连最支持他的爸爸也开始动摇了。那段时间,爷爷对他大规模养殖的做法非常反对,村里人也对此产生了质疑。
但是,在庞淇蔚稚嫩的脸上你总能时刻捕捉到快乐和坚毅。他笑着说,这些并不能难倒他,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打听养鱼技术专家,从养鱼户到教授,他一一拜访,即使吃了闭门羹,也挡不住他解决问题的决心。在广西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两位教授的帮助下,庞淇蔚终于找到了鱼不适应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课外实践,不仅使庞淇蔚的养殖技术不断成熟,也让他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拓宽。养鱼实现了自我价值
庞淇蔚带领笔者参观了他的鱼塘。鱼塘规模很大,共有22个鱼塘。庞淇蔚介绍说,鱼场第一次产出时有500多条,每条200元,当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
笔者随着庞淇蔚走到他的鱼塘边,他一边介绍着鱼塘的情况,一边用铲子修补旁边的路。据他介绍,这条通往山上的泥路,全部都是自己和家里人修好的。通过养鱼,庞淇蔚学会了引水,学会了修路,培养了他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性格。
庞淇蔚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他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改变现在的“经营一点、赚一点、扩大一点”的传统模式,逐步实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他的鱼塘预计在3年内收回成本,5年内渔场规模翻一番,争取实现每个季度都有草鱼供应市场,并且以后还会通过与农户合作成立合作社,在南宁成立销售公司专门负责销售,并逐步完善“养殖—销售—制作”一体化模式。这种运作模式一旦发挥作用,将为众乡亲解决就业问题,也将成为青年自主创新、自强创业的一竖标杆。届时,将会让更多的人因鱼得利,让更多的人知道广龙清泉鱼,也让更多的博白父老乡亲富起来!
在校大学生创新性举动让人感慨。据了解,博白团县委得知此事后,主动牵线搭桥,使得该县水产畜牧局、科协等有关单位,在技术上对庞淇蔚进行帮助支持,也希望将这种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干劲带给全县的青年,掀起全民创业的新高潮。
新闻推荐
在革命老区博白县松旺镇,一位教育工作者扎根山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在教师这个不显眼的工作岗位上诠释着人生的价值。他叫童志翔,现任松旺镇横坑村小学校长,日前,我们走访...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