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校让留守孩子找到家的温暖
始建于1959年的隆盛镇乡平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农村艰苦边远山区小学。近年来,该校借着北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有500平方米的新建教学楼和1050平方米的综合楼。美术室、音乐室等各种功能室应有尽有,所有教室配备了班班通,学校初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和现代化。
该校现有学生373人,其中留守儿童82人,占4.6%。由于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如何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有家的感觉,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当地学校和家庭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该校校长陈国辉介绍,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一是通过落实家庭监护和临时监护责任制度,加强家校联系沟通,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册。二是为离家较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的孩子提供帮助,学校老师帮煮熟其带来的大米和蔬菜;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为孩子们送来中餐。乡平村沙田组年近60岁的杨新走路不太灵便,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但她有5个孙儿女在该校就读,为了孩子们能多些时间在校,她每天不辞劳苦把中餐送到校给5个孙儿女食用。三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每天正常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每天中午,孩子们吃过饭后,或在空地上活动,或在图书阅览室看书,或在教室写作业……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现代教育新画面。四是护送留守儿童安全回家,每逢放学时间,教师必护送学生横跨公路或主道口,每逢洪水来临,教师必亲自护送学生过河,保证每位学生安全回家。
该校二年级学生吕思琪,家住乡平村南唐组,其父亲于2013年病故(28岁),母亲(25岁)改嫁他乡,其临时监护人祖父吕忠平患有三高并发症且伴有中风。贫困悲凉的家境,使小女孩变得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合群。在学校老师无数次关爱、开导下,在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吕思琪逐渐融入班集体中去,学业成绩稳步提高,成为一个思维活跃、性格开朗的女孩子。“学校就是我的家,我喜欢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在崭新的教学大楼前,吕思琪微笑着对我们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冠中)孩子流鼻血如何处理?异物进入气管怎样自救?烧烫伤后能否按照古法一样用酱油、汽油来涂抹?小朋友在上学期间如果发生意外事故,120救护车未到现场时,老师应该如何保障小朋友的生命安全?...
北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