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方政府代表团在成都对话英特尔谈到体制机制创新
美国地方政府代表团在成都对话英特尔,谈到体制机制创新时由衷称赞:
3月21日,新加坡公共服务研究院访问成都高新区,客人感慨不已:地处中国西部内陆的高新区软环境、硬条件堪称一流,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颠覆了以往的“西部印象”。
近一年时间,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接待了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的多个代表团。汤继强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地方政府代表团在成都对话英特尔时,由衷称赞:“我们应该向成都学习,用体制机制创新成就一流的政府服务。”
在西部内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 熊筱伟 本报记者 李秋怡
一个区域的创新:
“体制新区”搭建立体服务体系
在汤继强看来,高新区之所以能从传统行政区中脱颖而出,最根本原因在于,这里不仅是“科技特区”,更是“体制新区”。成都高新区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集中发展区。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楼下的机构设置指示牌,显示出这里的“新”——发展策划局、投资服务局、社会事业局。“每个机构都整合了传统行政区好几个机构的职能。投资服务局,整合了国土、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的职能;社会事业局,整合了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部门的职能。”成都高新区有关人士称,这里是率先实施“大部制”的地方。
政府职能转型和再造,是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的法宝。无论是英特尔落户与3次增资、船王马士基落户,还是地奥创业、硅宝上市,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政府高效服务企业的案例。
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成都高新区的机制体制创新早已“体系化”,其搭建的以三级政务服务、三段式企业服务、962000一站式呼叫服务、五平台企业增值服务、梯形融资模式为主体的立体服务体系,为数以万计的各类企业带来方便,使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环境。
2010年,成都高新区提出“大孵化”理念,从“在高新区办孵化器”转变成“把高新区办成孵化器”,构建包括孵化载体、技术平台、人才培育、梯形融资、知识产权、市场开拓等在内的支撑自主创新的“大孵化服务体系”,目标直指“建设中国发展环境最好的区域”。
近段时间,成都高新区全面开展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思想再解放大讨论,对接世界、融入全球、不断创新成为核心话题。
一个企业的创新:
从濒临倒闭到改变全球资源格局
丝丽雅,一个地处宜宾的传统企业,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以创新解决现实问题。他们坚定地认为,传统行业只要敢于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也能创造神话。
作为传统行业,纺织业竞争异常激烈,曾一度濒临倒闭。如何成为领跑者?“创新。”董事长冯涛认为,就是要将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转变为敢想、敢做的大跨度创新。
丝丽雅舍得投入经费搞科研。公司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6%至9%,进行科技创新。2010年丝丽雅诞生3项资源替代技术,而在这个行业,全世界50年没诞生1项新技术。专家认为,丝丽雅的创新,改变了全球资源格局。
创新源于激励。丝丽雅喜欢把员工放到具有挑战的岗位,只要干成了,就上“光荣台”。公司把人才的成长、财富、梦想和企业的效益、前途联系在一起。
创新源于挑战。不止一个丝丽雅员工对记者说,公司特别注重培养员工“心比天高”的气质,引导员工追求创新。
公司过去使用的纺纱机设计纺速为82米/分钟。冯涛提出,能不能提高到85米甚至90米、100米?——每提速10米,就意味着单位时间能创造更多利润,但难度极大,并且全行业没有先例。企业组织队伍攻关,向“禁区”艰难冲击,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将设想变成现实。
目前,丝丽雅纺机纺速达到120米/分钟。“超120天纺丝无堵孔”纪录、“超3个月无电锭更换”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点评]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前提和基础,也是关键和保障。四川省已出台《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就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搭建起科技成果对接市场需求的有效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既要注重市场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率先垂范、积极探索,更大力度地推进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特别要注重运用统筹城乡的办法和市场机制多渠道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新闻推荐
春天,走进宜宾,城市的生机随处可见——临港新城、翠屏新区、南岸西区、南溪滨江新城、中坝和天柏组团等城市新区正加快建设;三江口区域、酒都特色街区等标志性城市建筑正在加紧建设;一批商贸型、农产...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