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稻花香里逐梦人 ——记宜宾市农科院赵德明劳模创新工作室

宜宾日报 2017-06-15 04:08 大字

[摘要]——记宜宾市农科院赵德明劳模创新工作室

正在工作的赵德明

□本报记者 罗友莉 文/图

“遇到过困难,但坚持把水稻的研究做到了现在。”近日,在宜宾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见到赵德明的时候,他正忙着和南溪区大观镇的水稻实验基地联系,在当地栽种下今年第二批水稻秧苗。

“这一个时间段栽下的秧子,耐高温,如果生长得好,在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说起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时间节点栽下第二批水稻秧苗,赵德明说到了关键点。作为宜宾水稻研究所的所长,今年已经52岁的赵德明与另外11名在水稻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科研人员组成了水稻研究所团队,其赵德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在全市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中脱颖而出。

“我们做了应该做的。”说起自己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和荣誉,赵德明认为,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在面对研究困境时,坚信“熬过去就好”的工作信念。赵德明说着一口宜宾话,很难想象,他其实是地地道道的阆中市人,1982年考上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水稻成为了他这一生都绕不开的课题。1986年大学毕业分配,赵德明来到宜宾,宜宾成为了他梦想的起飞地和圆梦之地。

而在当时,我国的稻谷品质差,杂交水稻也面临产量和品质不能兼顾的难题。1987年,赵德明与农科院稻麦(水稻、小麦)室中涉及水稻研究的4名同事接下了“突破性水稻新品种选育”的课题,希望可以突破宜宾无杂交水稻品种的状况,“当时宜宾市面上的水稻种子,全是外面进来的,没一个是属于宜宾自己的品种。”赵德明回忆道,当时,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绵阳、内江在全省的杂交水稻研究中有着一定的成绩成果,而宜宾这一板块,十分落后。

鉴于宜宾杂交水稻研究成果为零的现实,赵德明和4名同事开始了苦干钻研。但期间,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也不是旁人所能想象的,“当时1年就只有一两万元的经费,很难。”赵德明说,“到1992年,研究还是一直没有见成果,各方压力都很大。”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研究出的“冈优1313”品种在宜宾区域试种,1997年,该品种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市面上正式销售,属于宜宾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拿到了“毕业证”。

厚积方能薄发,从最初团队的4人到如今的12人,从水稻室到2007年改名为水稻研究所,赵德明和同事们在一片稻花香里,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宜宾的丰收:2011年,优质香型杂交稻新品种宜香10号的选育及应用获得宜宾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水稻高品质高配合力骨干不育系宜香1A的创制及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宜香系列优质高产杂交稻的推广应用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十二五”期间认定“宜优673”、“宜香优2115”2个超级稻,国省农业主导品种6个20次,占四川省超级稻认定的40%。

据赵德明介绍,截至2016年年底,宜宾的杂交水稻品种已达80多个品种,排在全省前列,在长江上、中、下游的15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2亿多亩,社会经济效益达188亿元左右。“下一步我们会从高产、优质、抗病三个方面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在降低种植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种植发芽率等方面进行研究。”赵德明说,2010年,市农科院建成了“一中两心两基地”,即院本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南溪区“大观科研基地”以及海南陵水县“宜宾市农科院南繁基地”,如今,还在全市选择了10个乡镇进行水稻示范区的打造,工作室将充分利用好资源,继续做好水稻研究,让自己和团队的水稻梦变得更为绚烂。

新闻推荐

公车拍卖公告

受委托,我公司定于2017年6月17日上午10:00在宜宾市南溪区正信路政服务中心6楼龙投集团公司会议室拍卖:一、拍卖标的物(以实物现状展示为准):宜宾市南溪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消车辆,共48辆;以每辆为一个标...

南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溪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