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田间地头的“华人专家”张洪霞 在农村撒下希望的种子

烟台日报 2020-12-01 09:33 大字

今年3月,鲁东大学张洪霞教授团队成功解决了植物生长与抗旱协调性问题。这是农业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张洪霞教授在国外主要从事植物耐盐方面的研究。200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急需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张教授放弃国外待遇颇高的职位,毅然从加拿大回国。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梦想在中国农村。”

至此,这位心系田间地头的“华人专家”,用毕生所学报效桑梓,把希望的种子撒满了田间地头。

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

2001年,张洪霞还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布鲁姆瓦德教授实验室的一名科研人员。他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一种能在盐碱地生长的西红柿,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张洪霞还先后培育出抗盐油菜、高盐浓度下萌发的烟草种子和在海水浓度下生长的烟草。

恰逢此时,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急需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领事馆洪涌清领事将国内相关情况告知了张洪霞。

“我的梦想就是用毕生所学报效桑梓。我很小就梦想着改变祖祖辈辈生活的困境,让田野里的庄稼增产增收,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张洪霞说,现在手里有了祖国需要的农业技术,不正是回国的好时机吗?他立即放弃国外待遇颇高的职位,响应祖国召唤,孑身一人毅然回国,投身到中科院植生所重点实验室工作中。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回国后的近二十年中,张洪霞走遍了大江南北,新疆、宁夏、辽宁、吉林、江苏、海南等多个省的山间地头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不分昼夜奋战在一线,当初播种下的希望也都收获到了美好。

张洪霞选育的速生耐盐碱杨树和优质耐旱玉米在新疆、吉林、山东等地推广,帮助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食用菌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为农民增收超过两个亿。许多企业和农民把张教授和他的团队当成了知心人,有什么技术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张教授。农民亲切地称他“田间地头的专家”,因为他从不关手机,解答各种问题,总是那么心平气和。

服务地方,回馈家乡,张洪霞更是不遗余力。2017年,招远市张星镇石棚村的有机保健型苹果,卖出了好价钱。果农们说,这都得益于鲁东大学张洪霞教授的科技下乡帮扶活动。

多年来,张教授坚持将优秀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先后几十次带领团队成员赴临沂、聊城、菏泽等地农业企业和农村开展科技扶贫,先后与长岛、福山、莱山、海阳、乳山等地市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组织校企技术对接活动十余场,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基地20余个。

倾囊相授培育专业人才

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的“课堂”上,张洪霞深知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倾囊相授。

“他很少顾及自身,长期的不规律生活使他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办公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胃药,但这都丝毫未影响到张老师工作的热情。”采访中,一位学生这样说。

“任何事情都没有教学重要,任何时候都要以学生为先。”这是张洪霞经常说的一句话。他经常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一字一句为学生修改论文,酷暑烈日下和学生一起在实验田开展农事操作。张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及时将新成果、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托“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建设了“鲁东大学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从大一就开始吸收本科生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给予全方面的引导。近几年,有三十多名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奖励十余项。

YMG全媒体记者 王鸿云

通讯员 赵亮 杜美静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产业腾飞恃风雷 招才引智促发展 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打好“人才”乡情牌

(通讯员姜书芹李琳琪)近年来,招远开发区抓住战略发展机遇,紧跟招才引智政策与金都聚才计划,瞄准山东省十强产业之一的生物医...

招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招远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