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烟台,挺起生态脊梁

烟台日报 2013-12-17 17:50 大字

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董仁浩

搭上高速前进的工业化列车,生态环境是否注定被抛弃?享受工业带来的财富和便利,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是否就成了奢望?

烟台对此作出的答案是“绝不”。两组数据就是最好的佐证:今年前10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1.4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0.1和1.7个百分点。与之相呼应,1至11月份,市区蓝天白云天数累计达到270天,超过全省平均天数124.9天。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烟台从有利于“多代人”发展的角度,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工业共处的和谐之路。

这一切,得益于烟台深入推进“生态城市,美丽烟台”建设的全新战略思维,得益于高效的环保监管机制,得益于森林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

生态行动“显山露水”

10日上午,在华能烟台发电有限公司,总投资9千万元的3台160兆瓦机组湿法脱硫改造项目正进行调试运行。“湿法脱硫改造工程完成后,脱硫效率将达到96%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低于200毫克/立方米,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150吨。”华能烟台发电有限公司环保工程师樊学娟告诉记者。

华能烟台发电有限公司脱硝工程,是全市创新环保机制、高效实施“铁腕”治污措施的一个缩影。

减污染、减排放,这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点”。在今年烟台市下发的《2013年度全市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中,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提出目标———全市化学需氧量下降3.5%、氨氮下降3.8%、二氧化硫下降1%、氮氧化物与上年持平。对此,市环保局局长姜青山说:“要完成减排硬指标,必须实行‘铁腕\’制度,落后产能一律淘汰。”

污染物减排,先拿重点工程“开刀”。今年,全市重点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建设工程以及火电、水泥行业污染治理,目前,纳入全市年度减排计划的86个污水处理厂和火电行业脱硫重点工程,已有90%以上发挥减排效益。

对公众而言,生态环境如何,最直观的判断还是空气是否清新,水资源是否纯净。

加强对空气质量监控,是实施生态行动的又一个重要措施。随着烟台市“蓝天白云行动”的深入实施,市区各类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源得以有效整治,目前已完成颗粒物治理项目110个。同时,加快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今年全市共检测机动车30多万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达到60%左右。一系列措施的深入推进,收到良好效果,1至11月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3%,蓝天白云天数累计达到270天,超过全省平均天数124.9天。在“铁腕”制度的督促下,水质量同样得到明显提升。今年,烟台市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河道及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全市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如今,五龙河、黄垒河、界河等省控重点河流水质较往年都有了明显改善,全市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质,水质改善成效位居全省第二。

“铁腕”治污,犹如一个巨型“保护网”,给这座城市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而随着新一轮生态行动的蓄力再进,烟台的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全面深入地推进。

城市发展的“生态含金量”

生态立市的理念,让我们对这座城市充满期待;但要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实现“绿色效益”才是正道。

提高“生态含金量”,烟台隆达铝业带来颇多启示。13日上午,记者在开发区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看到,一堆堆废易拉罐、铝废碎料在园区隆达铝业的车间里,分别完成了熔化、合金化、铸锭等工序,变成了一块块规则的高品质铝合金锭。烟台隆达铝业副总经理杨小勃告诉记者,公司用废铝取代电解铝,每生产1吨铝合金锭,可节约2.5—2.8吨铝土矿、1.63吨煤、1.3万度电、10—20吨新鲜水,废弃物排放也减少95%以上。

隆达铝业的绿色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达到节能减排效果。市经信委主任刘福生对此评价颇高,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并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通过着力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与发展生态产业相结合,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向“生态”转型,烟台有坚实的基础,一组数据最具说服力。眼下,烟台市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全市已有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11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2家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级资源再生利用示范单位、12户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企业和1个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全市经省认定的能源审计机构5家,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2家,从事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服务公司达50家以上,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节能环保咨询服务支撑体系。

绿色发展,不仅局限于生态工业,如今,全市生态农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放眼烟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农业示范区9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46个、认证面积150万亩。

生态工业日趋规模化,绿色农业同样取得长足进展,一个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正初步形成,将为这座城市实现永续发展奠定了最牢固的“根基”。

美丽乡村的“烟台范本”

时下季节,走入招远市梦芝街道西宋村,一排排村居在茂密的雪松和各种花草掩映下整齐划一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整洁的卫生环境、优美的村中公园,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光休闲……“这些变化得益于开展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活动。”该村党支部书记路德生介绍,“创建示范村,俺村投入4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村民的生活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在全市有很多“西宋村”,犹如给生态城市建设筑起一道宽阔而坚实的生态屏障。为打造具有胶东特色的“生态烟台、美丽乡村”发展格局,烟台市提出,每年重点筛选20个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规划保留村,市县两级财政按每个村不低于150万元实行奖补,高点连片打造一批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目前,全市已打造了75个示范村居,培育打造了15个省市级示范镇、2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张绍冰说,“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起到了引领作用,今后的乡村建设将以此为‘楷模\’,力争实现所有乡村全部达到示范村的水平。”

示范引领,不仅局限于生态文明示范村,相对而言,烟台市启动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更可谓“大手笔”。目前,烟台市已与中国社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烟台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委员会,以烟台市城郊区域为重点,覆盖31个镇街、788个村庄、1500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烟台决策者科学发展理念的升华。目前,生态文明示范区有序推进,交通慢行系统、生态绿化系统和生态水网系统建设全面推开,示范区项目引进和建设同步推开,100多个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产业园区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

借助示范区建设平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未来该如何发展?“两年内在烟台形成一道‘绿色屏障\’,给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张绍冰对未来示范区建设进行憧憬。目前,烟台市已完成第一阶段“启动示范区建设”的任务;第二阶段,到2015年,完成项目布局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100个以上重点项目建成运营,“绿色屏障”作用全面发挥;第三阶段,到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和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

蓝天白云天数大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新闻推荐

传统“年味”的回归, 吃,还是大众化、民俗化路线更靠谱

一年365天里,大年三十那顿饭堪称年度“压轴大戏”,家家户户分外重视。年夜饭怎么吃、吃什么、在哪吃,都是过年前市民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随着社会的...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