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惠民工程为生活添韵味

莱芜日报 2013-09-13 18:11 大字

本报讯(特约记者 张进)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家住艾山街道城子坡附近小区的王大妈准时出现在双龙山公园,跳广场舞是她每晚的必练项目。像王大妈一样的居民,在钢城区各社区、农村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比比皆是。

近年来,钢城区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百姓幸福感不断增强。

钢城区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捐助为辅的原则,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实现了区有宣传文化中心、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在加大政府文化经费投入的同时,该区鼓励社会力量资助公益文化事业,通过社会文化社会办、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常年举办大型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类社会力量捐助文化事业的资金有60多万元。

突出节日文化活动。依托区公共文化场馆优势,坚持每年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举办春节联欢文艺晚会、广场文化活动、书画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近20余场,做到了月月有活动。每年春节都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大赛、元宵节灯展,传承民间文化传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部门在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日常文化活动,资助文艺团体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送戏下乡”、“书画下乡”、“科技下乡”等500余场文化下乡活动,连续三年在全区开展了送戏曲下乡活动,送戏600余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区政府每年及时落实配套资金,文化部门积极做好农村电影拷贝的配送和放映日程编排,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全面完成了一村一月免费放映一部电影的目标,每年放映电影2760场。

大力扶持群众自办文化项目。积极探索文化项目社会化运作,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允许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区230个村基本实现了每年看5场戏剧或文艺演出的目标。辛庄镇下陈村蟠龙梆子剧团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先后创作拍摄了蟠龙梆子戏《养个儿子不成器》、电视短剧《嘻嘻哈哈过大年》等一系列文艺作品。他们还自筹资金连续举办了三届农民歌手大奖赛,吸引了近百位农民歌唱爱好者参加,展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 

新闻推荐

■寻访当年包山大户徐会英当初包山是因为看着山光秃秃的难受,当山绿起来,他渐渐有了新的想法———梦想随绿色一起生长

本报记者 万京华 通讯员 张海莲初冬时节,在辛庄镇石湾子村东的山上,一台挖掘机正在整理土地,不用问,包山大户徐会英又在搞基础设施建设了。徐会英所在的石湾子村是著名的莱芜战役指挥所所在...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