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什么不去人才市场?为什么不找个固定的工作?寒风中的短工市场调查

莱芜日报 2013-01-25 19:40 大字

本报记者 亓兵

2012年全市社会保障工作,实现城镇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各类招聘活动39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3万个。

但每当路过长勺大街与鹏泉路交会路口时,总有一些短工的身影闪现在市民视线中。在寒风中,他们站在马路边上,流露着渴盼的目光,等待用工者的召唤。

难道大好的就业政策他们不知?免费的技能培训为何不去?为此,记者来到了他们中间……

抢活

1月22日,早7点,天微亮,室外温度零下2摄氏度。位于长勺路上的短工市场,已经聚集了五六十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短工。他们三五结队,一边闲聊一边在寒风中等活。

一辆轿车刚停下,十几名短工一拥而上,靠着车门,对着车里的人七嘴八舌地问:“找活?干啥活?价格好商量。”将车围了个水泄不通。不清楚事情缘由的市民,还以为是有人要闹事。其实,这是短工们在抢活。“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停车的人大多是找人干活的,一有活大家便蜂拥而上,互不相让,有时为了抢活还打架。”40岁的短工谷爱民说。

谷爱民,张家洼街道的居民,从化肥厂下岗,已在短工市场靠了两年。老谷说,来这里打工的都是城周边的农民和下岗工人,干点零活,补贴家用。谁家搬个桌子搬不动了,谁家想雇几个壮工了,都会来短工市场,脏活、累活都干过,平均每天收入七八十元。

实惠

为什么不去人才市场?为什么不找个固定的工作?短工们的回答几乎相同。

“去企业上班,不自由。家里有地,有孩子。闲着的时候出来,干零工,一天八九十块钱,比在厂子里干划算。”从方下镇赶来的农民石庆山告诉记者。虽然他每天要骑摩托车赶二十多里路到这里,可还是不愿意去工厂被束缚起来。

还有的短工害怕私企拖欠工钱。“我去年在一焊接厂上班,干了一年,总共开了6个月的工资。我每次去要,总见不到老板,最近听说跑了。”来自辛庄镇的池玉水告诉记者。他宁愿在此找零活,也不愿去工厂干活,虽然这样辛苦,但是干一天给一天钱,心里踏实。

“机遇来了,有时短工的活路也不少。去年9月份,一家装饰公司来招了5名短工,为一家即将开业的公司打扫卫生,一连干了20天,天天拿现钱。”家住高庄街道的短工亓同华想起此事,至今还美滋滋的。但愿每天都能接到这样的活,赚钱更多更容易些。

希望

采访中了解到,这些短工年纪大都在40岁以上,没有任何技术,出门靠力气挣钱,和现在很多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去年年初,高新区一家企业招聘一线生产工人50名,学历要求初中学历即可,年龄要求45岁以下。这应该是极为宽松的招工条件,可有的短工也不符合条件。短工王成华说:“人家要求有技术,年轻。我五十了,年轻时候也没学啥技术,一辈子就靠力气赚钱。”作为他个人来说,也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像这样风餐露宿地在外面跑来跑去,毕竟年纪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

调查发现,近些年来,这些主要以粗活、重活为主,简单技术工为辅的短工一直存在着,因为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短工市场确实是便民。

今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将成为一大趋势,希望有关部门提前做好短工市场的监管,建立一个永久性规范化的劳务市场,更多地考虑到农民工的利益,甚至可以对这些短工进行培训。到那时,市民在雇佣时会更放心,短工的用工也会得到保障。社会、企业、短工、市民实现共赢。 

新闻推荐

项目点评———分析问题 理出对策

特约记者 胡安迎 通讯员 陈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赵波:从观摩情况看,结合平时督查,感觉主要有几个普遍的问题:一是个别项目选址不科学。二是部分项目手续不完备。三是项目的进展不平衡。四是个...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