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餐厅的伙食每天不重样,月初给本月寿星一块儿过生日……老人们争先恐后地讲着敬 老院里的幸福事儿,温暖的幸福不仅因为屋里的温度,还来自老人们被捂热了的心———, “

烟台晚报 2011-12-04 04:02 大字

顺文三线西行,招远城区的喧嚣被留在了身后,时值“小雪”节气,除了路边泛着鲜绿的麦苗,整个乡村都沉浸在一片静谧的氤氲中。公路转个弯,过了熙熙攘攘的农村大集,地处招远河西村的毕郭镇敬老院就在眼前,青瓦白墙的院透着祥和安逸。

一进敬老院正赶上护理人员马维敏忙着将一辆小推车安置到院内的角落,小推车的主人是住在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刘希田。马维敏告诉记者,刘大爷是个闲不住的人,每逢赶集的日子他都要去摆自己修鞋的小摊,为乡亲们出“义务工”,不少刘大爷的老主顾经常为敬老院送来米面水果。“没想到老了,日子却越过越好,你看这新家多干净敞亮,前前后后好几十间新房都供了暖气,院长前几天还刚给换了新被褥。”刘希田一边整理着修鞋工具一边对记者说。

“老刘专攻修鞋,俺会的活更多哩!”同住敬老院的程远松大爷见记者和刘大爷聊得起劲,忍不住开始“叫板儿”。他自喜地告诉记者,自己是敬老院里的多面手,“教象棋,帮忙修供暖锅炉,种责任田,这些俺都拿手。”

程远松所说的责任田是指敬老院里的一亩蔬菜地,油菜、茼蒿、白萝卜,程远松和几个老人合力耕作的小菜园进入初冬仍然一片绿意。他告诉记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都是来自周边农村的五保户,年轻时一天到晚在地里忙活,到了敬老院后衣食住行都有人料理,一开始觉得被人伺候真舒坦,可时间一长,反而怀念劳动的滋味。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前,但是种菜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实现蔬菜自给,几个身体好的老人经常做一些杂活儿,希望给敬老院减轻点负担。

“这所敬老院确实来之不易。财政支持、企业援助、个人捐资,集大爱所成,要做到让老人们颐养天年,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敬老院院长李克峰谈起自己的看法,“政府向五保户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补贴,但是老人的日常起居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把老人照顾好,就要下力气把农村敬老院做好。”李克峰告诉记者,全镇的五保老人超过170人,入住敬老院的有140人,“观念扭转不过来也是制约农村敬老院作用的原因之一,很多老人选择了守在老宅,或去投靠远房亲戚。”

88岁的陈桂芝就是敬老院里的“新人”,刚刚搬来一个月的她正在侍弄盆栽辣椒,她告诉记者自己一辈子都在东城子村生活,曾因害怕不适应而迟迟不愿到敬老院生活,后来听同村搬来的老姐妹劝说选择了搬家,半个月前的一次感冒让自己彻底改变了想法,“不仅医生和护理员送药送饭照顾得好,敬老院的姐妹们还常常去陪我拉呱解闷。”感冒好后,她成了院里的活跃分子,常常带着大伙儿唱歌。

“餐厅的伙食每天不重样,月初给本月寿星一块儿过生日,每周洗两次澡保持卫生,还给发零花钱……”老人们争先恐后地讲着敬老院里的幸福事儿。

(YMG记者李鑫通讯员陈菲菲金香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取缔8家黑诊所,5家靠群众举报, 市卫生监督所:欢迎更多市民当“眼线”

本报讯(YMG记者邹春霞通讯员王善浩)集贸市场边上立个牌儿,居民小区的窗户上贴俩字儿,大药房里给扎针……记者昨天从烟台市卫生监督所获悉,烟台市1-2月俩月取...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