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村“草莓族”大步迈上致富路

烟台日报 2011-11-12 17:57 大字

从第一批种植户“试水”,发展到现在全村210户经营着80个大棚,招远市夏甸镇臧家村的草莓之路已经走了14年。

昨天,正在大棚里忙着给草莓覆盖地膜的村书记臧建业告诉记者,臧家村传统的经济作物是韭菜,但是由于费时费力,加上村民种植面积分散,并没有形成规模。他是村里首家种植草莓的,当时万事开头难,没经验没技术,多数村民都在观望。2000年,边失败边摸索的臧建业迎来了第一次草莓大丰收,村民纷纷效仿,臧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臧建业用笔杆样的木棍将黑色的地膜固定好,向记者介绍起覆盖地膜的“规矩”:把整张地膜按照草莓间距剪上小洞,再让一棵棵草莓苗从洞中伸出枝叶,这样不仅能为幼苗保温,而且能实现草莓和泥土的隔离,保证成熟草莓颗粒无沙土粘附。“8月底播种,两个多月后长出成品草莓苗时,天气变冷,应该及时在支架上罩起大棚为草莓保温。”经过悉心培育,臧建业家的草莓亩产达到4000斤,春节一上市,一级品每斤能卖到10块钱。

臧建业告诉记者,在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后,臧家村草莓销路比以前更好了,草莓进入收获季节就有不少外地客商前来收购。不耐压、难保存等草莓的弱点并没有给臧家村人带来苦恼。

前几年引进的卷帘机、滴灌设备为草莓种植节省了人力和水资源,迈开了步子的臧家村又把沼气池搬进了大棚。臧建业甘愿当起了种植试验的“马前卒”,把自家大棚定为“沼气试验田”。

在他的大棚内,记者看到,建成的沼气池已用厚水泥板完成封口。臧建业告诉记者,“这个沼气池深3米,直径2.8米,为了不再侵占大棚内的种植面积,我把进料口设在了大棚外面,原料主要为就地取材的农家肥,效果好的话争取推广到全村。”

臧建业说,有了沼气池后就可以实现沼气灯自给,防止深冬时棚内温度低影响草莓生长。把沼渣从出料口取出后可用于还田,对提高草莓的品质和产量也有不小的帮助。一举两得的优势一下子就吸引了20多家农户申报建立沼气池。YMG记者李鑫通讯员陈菲菲李红蕾

新闻推荐

421位义乌商户淘金招远, 商户说选商铺实际上是选旅游和文化

本报讯(YMG记者孙长波)16-17日,由温州、宁波、绍兴、湖北、山东等驻义乌市各大商会组织的421位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商户空降招远楠铂万商业街小商品城,签下300...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