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共赢促发展——— 莱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水配套建设工作纪实
通讯员 张延国
近年来,莱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按照“依托水源定项目、围绕烟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设”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思路,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覆盖面较广、实用性较强、各方反映较好的特色工程,有力地促进了从生产型模式到服务型模式的转化,实现了行业、政府、烟农的“三方”共赢。
“自流式”灌溉成为山村一景
烟水配套工程开工前,在莱芜烟区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种烟用水难的顺口溜:“水在山下流,烟农岭上愁;推车背水越山沟,太阳东头到西头。”而现在,莱芜烟区部分生态村建设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种烟用水“肩挑手推”的落后面貌。以建设水池、塘坝、管网等中小型烟田水利设施为主,对村中的规划烟田进行水利设施配套,基本实现了烟田旱能浇、涝能排。现在,烟区又有了新的顺口溜:“自流水池依山建,万米管网紧相连;不用机器不用电,打开阀门就浇田。”烟叶生态村建设推动了全市烟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规模化格局进一步加快。
莱芜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平均760毫米,主要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风灾严重。莱芜烟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对此,在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上,以水池、塘坝、管网等中小型烟田水利设施为主,对规划烟田进行水利设施配套,基本实现了烟田旱能浇、涝能排,推动了全市烟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规模化格局进一步加快。
“我们主要是因地制宜,通过以“自流式”灌溉体系、风力提灌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烟水配套建设,有效解决了水源问题、蓄水问题和连接问题。”莱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随后,笔者赶往“自流式”灌溉项目所在地——— 钢城区辛庄镇傅宅科村。
“我们村规划基本烟田3000亩,烟叶种植面积1448亩,累计投入资金615万余元,建设完成各类基础设施项目 77个,烟农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利用山地地势落差建成的“自流式”灌溉系统,塘坝、水池、管网、烟田顺势而连、环环相接,完全不需要电力等能源消耗,真正做到了‘不用机器不用电,打开闸门就浇田\’。”刚到项目现场,该村党支部书记傅怀颂便打开了话匣子。
烟水配套工程犹如雪中送炭
傅怀颂书记说:“这要是在以前,烟农得多受不少罪呢!你想,肥料种子得往山上背,移栽更得需要水,虽然俺村那个黄林沟水坝就在山下,可是山路这么陡,即使想把水运上山,路也不通,农用车上不来。不过现在好了,烟草公司为我们修了这条机耕路,不但运输肥料、采收烟叶可以直接把车开到地里,而且烟田里都安装了田间灌桩,打开阀门直接用就行了!”
莱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还立足烟区旱情,围绕烟水配套设施分布,协同农机、水利、农技等部门成立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基层站所包村、基层人员包地块责任制,层层落实抗旱责任,确保利用有利条件,科学抗旱。通过田间地块调研,协助村镇党委,充分做好烟水配套设施与原有水利设施、灌溉设备和抗旱机具的配合工作,确保水利设施有效利用,全天投入抗旱工作,灌溉保墒进度加快,得到了政府和烟农的一致好评。
自莱芜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以来,莱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累计在烟区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项目1279个,涉及4个乡镇、31个村,受益面积35000亩,受益烟农1230户,有力推动了烟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特别是通过对莱城区苗山镇高塘村、钢城区辛庄镇傅宅科村的烟水配套建设和公益事业帮扶,为该地“三创”(即莱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优争先)深化和“两新”(即莱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新社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主要负责同志说:“我们将进一步把上级关于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各项要求在莱芜切实落到实处,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局(公司)系统2011年工作会议、全市“两会”精神,继续深入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提高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水平,提高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重大意义的认识,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水平,坚定信心,研究完善工作措施,不断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烟农增收和烟叶发展,进一步推进行业、政府和烟农的共赢。”
新闻推荐
让法官“沉”到一线向办案模式要效率钢城区人民法院“一线办案”助推审判工作
本报记者 武希刚 通讯员 王文学 彭敏近年来,钢城区人民法院不断创新便民审判新形式,让法官“沉”到一线办案,推动了案件审理质效的提高。推行巡回审判 便民诉讼在一线“法院工作必须坚...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