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群众的节日
本报记者 亓兵
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期间,全市农村处处响锣鼓,镇镇搞画展,村村飘歌声,到处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文化气息。农民文化艺术节,真正成了———
“冬至阳春欢歌亮,喜看凤城锣鼓响”。近日,历时一个半月之久的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完美落幕。农村庄户剧团汇演、农民艺术作品展、农村文艺汇演,一个个原汁原味的乡土节目展示着广大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万千气象,挥洒着莱芜文化的别样风采。“曲终人不散”,农民文化节这一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着莱芜市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民动起来
64岁的韩风语老人是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在本次农民文化艺术节庄户剧团展演首场首个节目《王小赶脚》中扮演二十来岁的王小。别看韩老年过六十,但他扮演的王小腾挪跳跃,动作敏捷,成为艺术节上的“农民明星”,精湛的演技让观众们无不拍手叫好。韩老高兴地告诉记者,蟠龙梆子已申报莱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村里很多年轻人自发学习蟠龙梆子,再也不用担心后继无人了!
和蟠龙梆子一样,颜庄花鼓锣子、茶业口镇抬芯子等这些一度沉寂的民间文化活动又在莱芜乡村大地活跃起来。莱芜市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这一形式,广泛挖掘和培育乡土文艺人才,变“农民看戏”为“农民演戏”,唤起群众的表演欲望。在市委宣传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文化部门派出10多位文艺工作者长期扎根基层,加紧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支持农民群众组建舞蹈队、腰鼓队等业余团体。农村文化的深水“搅活了”,农民群众的心思“动起来了”。本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自11月4日启动以来,各乡镇都铆足了劲,调动文艺骨干,精心编排节目,先后举办农村庄户剧团展演和农村文艺汇演32场,参加演出的农民演员1500余人,举办各类艺术作品展览、巡展40多场次,展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300余件,民间工艺品100余件,观众多达10万人次。
舞台活起来
北栾宫庄户剧团表演的《老来难》,真有点专业演员的水平;以现代戏为主的蟠龙梆子,莱芜土生土长的庄户剧团,演员和乐队相当正规;西当峪村剧团传承了莱芜梆子老唱腔,句句带“讴”;陶南村庄户剧团的服装、道具堪称一流……农民艺术节上,一个个精彩节目不时引来阵阵欢呼。经过一个月的筛选,近十个乡镇的农民演员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绝活。与此同时,在钢城区颜庄镇文化广场展区,既有农民书法,也有根雕、刺绣、剪纸,琳琅满目的展品,精妙绝伦的技艺,让参观群众叹为观止。
村村培养作者,村村创作节目,许多题材都是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故事。文化艺术节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草根”文化活跃起来:吕效增的泥塑作品《张道一“也”字不挑勾》活灵活现;亓云兰老人的手工绣《益寿延年》、《富贵满园》,通过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理解,用不同的构图将花、鸟绣制出来;近几年学画的荀芳芸以生活为原型,用原生态的表现手法绘制出熟悉的画像……如今,全市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文化活动中,一些从未登台的农民也有机会参加市、区、乡镇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传统文化找到了“接班人”。
生活乐起来
“现在打牌的人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有的打腰鼓,有的跳健身操,还有的排戏,大家都想上艺术节表现表现!”高新区鹏泉街道官厂村村支书张珂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如今,许多过去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变为农村文艺骨干,大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也加入各类文艺组织,参与文化节表演的1500多名农民演员,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还不到7岁。农闲时“村村锣鼓响、乡乡演出忙”,一大批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保持着原汁原味民间特色的文艺节目,让广大群众如痴如醉,乐在其中。农民文化节的举办,既为农民朋友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同时也让农村的业余文化活动走上了良性轨道。
艺术节期间,全市农民群众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文艺表演、艺术展览,充分体现了本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创造、农民参与、农民享受”的宗旨,达到了展示成果、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是近年来莱芜市参演人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群众参与最广的农村文化活动。在艺术节的带动下,全市农村处处响锣鼓,镇镇搞画展,村村飘歌声,到处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文化气息,使本次节会真正成了文化艺术的盛会,农民群众的节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王福成) 为进一步规范地价管理、加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土地优化利用、保障...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