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招远市90%的后进村甩掉落后帽子,近1/5的后进村跨入先进村行列———, 帮扶,一个也不能少

烟台日报 2010-11-07 20:23 大字

本报11月6日讯(YMG记者张晋通讯员吴成俊李彦山陈菲菲)招远村民陈增列开着一辆农用车沿陡坡驶下,车斗里是一箱箱刚从树上摘下的苹果。他的果园就在山丘上,由于灌溉困难,这样的丰收年景以前很难想象。“多亏帮扶工作队帮我们村兴修了扬水站,今年山上的果园都浇上了水,每亩增产三分之一以上。”陈增列满脸笑容地说。

陈增列是大秦家镇堡子村人,村里800多亩果园、农田分布在山上,山下隔着一条公路便是“堡子水库”,然而由于村级财政没钱,村民们只能自行引水浇灌。“像我这3亩半果园,浇一遍水光柴油就要花120元以上。”陈增列说,“更闹心的是,太费时费工,每次都要装调机器、铺设水管,特别是横跨公路,每回都要用砖石仔细保护,以免被过往车辆压坏水管……”

今年3月,一支帮扶工作队进驻堡子村,他们多方协调争取到40多万元资金兴建扬水站。到5月底,扬水站便投入使用,通过4000多米长的管道引水上山,彻底解决堡子村的灌溉问题。不仅如此,工作队又筹措资金近300万元,将8条村路一次性硬化,平坦的水泥路面不仅方便出行,还给村民提供了临时的晒粮场地,难怪大家都喜上眉梢。

堡子村远离城区,经济基础薄弱,村委办公室狭小简陋,对此,今年63岁的老书记陈殿硕颇为感慨,他说:“谁不想发展,谁不盼富裕,可是面对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帮扶工作队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招远,像堡子村这样的后进村有178个,很多后进村非穷即乱,而以往“短、平、快”式的帮扶手段,虽然立竿见影,但因忽视对其自身潜力和优势的挖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后进村的发展问题。2006年以来,招远市由组织部门牵头,整合资源,成立78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帮助后进村的干部群众共建新农村。截至目前,已有90%的后进村甩掉了落后帽子,近1/5的后进村跨入了先进村行列。

记者在东王家庄村看到,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人均果园面积不到1亩,集体经济更是穷得叮当响。今年以来,招远市委宣传部与该村“联姻”,派驻的工作队不仅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帮村里引进太阳能发电设备生产项目,为该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效保障,并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新农村建设不能拘限在典型示范‘一条腿\’走路上,只有后进村同步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招远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形势下后进村帮扶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着力解决影响后进村发展和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狠抓队伍、制度和机制建设,全面规范后进村的政治、经济秩序,确保‘帮扶一个、巩固一个、成功一个\’。”

新闻推荐

招远开通“纳谏”直通车实行厂务公开, 两万名职工成“高参”

本报12月4日讯(通讯员李建陈菲菲马会海YMG记者张晋)“通过电子邮箱、企业管理论坛,我们就能把意见、想法直接告诉领导。”“我的一个工友还因此得到奖励呢”……...

招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招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