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前掘洞印报刊
□宋世民
由茅盾先生翻译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曾是我国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文中详细介绍了沙皇俄国的革命者,当年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郊区创设的一处地下印刷所。1903年,斯大林和他的同志们在此借一盏马灯的光亮,用一台脚蹬印刷机,印制了大量革命文件和宣传品。1906年,印刷所被宪警发现破坏。1937年,苏联政府为了保存这处革命史迹,原样复制了构建隐秘精巧的地下室及地面居住小院,作为印刷所纪念馆保存至今。
那些年,一起读过这篇课文的人们可能不会知道,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胶东战场的八路军中,曾有一批穿着军装的“印刷兵”,为在残酷的战场上持续战斗,经常秘密掘洞装机、印制报刊。敌情危急的时候,为遮人耳目,供人进出的洞口,往往只容一人匍匐爬行。洞中只有一碗油灯昼夜不息,光线昏暗。靠人力驱动的印刷机,日复一日地铿锵运转,一张张《大众报》及其他印刷品,就从这里飞向胶东各地,传递信息,鼓舞斗志。
那是1942年11月中旬,日伪军两万余人在海军、空军的配合下,分区“扫荡”我胶东抗日根据地。第一阶段从我根据地的外围开始,在烟青路东的栖霞、海阳等地“拉网合围”;第二阶段为向我东海根据地合击“清剿”;第三阶段向我西海合击。此时的胶东大众报社驻地正处于拉网合围区的中心,报社全体工作人员随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机关干部都落入敌人的巨大包围圈。困境中,铅印厂厂长李征夫带领部分印刷工人,拼死突围成功,在敌占区前沿,秘密完成印刷石印版《大众报》的艰巨任务。
这次反“扫荡”开始时,报社延续以往经验,采取就地疏散、化整为零、与群众一起行动的方针。机器、物资全部分散转移出去,目的是保存有生力量,以利尽快复刋。按照这个战前部署,敌伪军进入根据地后,大家都与群众顺着敌人前进的方向撤退,伺机甩开敌人突出包围圈。谁知敌军白天靠飞机指示目标,一直尾随我方人员,边搜索边前进,夜间则沿包围圈烧起篝火,每个火堆周围都有成班的士兵巡逻,以防我方突围。
报社的全体人员被逼迫只能向东南方向辙退,彼此之间多已失去联系,及至分头撤至马石山区时,才发现已陷进日益缩小的包围圈中。
危急时刻,铅印厂厂长李征夫带领几个人攀爬到马石山高处,四下一看,这才发现东西南北全是敌人,似乎没有任何空隙能冲出去,可又不能束手待毙。几个人借巨石掩护仔细观察,寻找封锁线的薄弱环节,又试探着突围几次,都被密集火力压回来,人没冲出去反倒再次被打散……
这时山上人员复杂,又多又乱,部队、民兵、地方干部、群众混杂在一起,报社跑散的人员很难再集合起来。此时李征夫身边的战友仅有姜克诵一人,三年前他们两人共同经历过惨烈的河南村突围战,有殊死一搏的战斗经历。面对险情,两人略一商量,决定在天将拂晓时设法接近封锁线,择机冲出去。凌晨,他们趁夜色爬上一个山头,还没选好突围线路,一排子弹擦身而过。显然他们已被敌人发现。二人随枪声迅即卧倒,也顾不得察看地形,双手抱头顺着脚下的山沟滚下去。敌人射击过后发现目标消失,也没继续追击。他们冲出来后,发现报社有些同志也从不同的方向突围出来。大家一见面便迫不及待地打听其它战友的下落。有人在与敌搏斗中牺牲,有人在带领群众突围时失踪,还有人告诉李征夫,亲眼看见铅印厂的李学义、杨松等人没能冲出火网被敌人抓去……可没过几天,这些人又回来了。原来大家在反“扫荡”时都脱下军衣换上百姓装束,没能突围的同志被敌人押到烟台后,几经审讯一口咬定自己是老百姓,后被派去修复被我们破坏了的公路。李学义在铁口附近修路时,乘敌人防备不严,便跑了回来。接连几天,突围出来的人员陆续返回原驻地,一些战友牺牲的噩耗令活着的人悲愤不已,心里只想着尽快恢复出报,用实际行动打击敌人、慰籍亡灵!
报社领导分析当前形势后,认为此时敌占区边沿地带可能相对安全些,便将部分人员、设备迁移到牟平敌占区附近的金家庄、罗家庄。这时要出版铅印报已不可能,民房里装机器目标太大易被敌发现;即使正常开机,由于缺少敌情通报,遇敌偷袭时也很难及时拆解、掩埋机器,唯一办法是秘密潜伏工作。
大家在两个村之间的大山沟内选中一处隐蔽位置,挖了个大洞,把四台石印机安装在里面。电台的同志则撤到驻地山上去,借着月光抄收新华社电稿,由化装成拾粪、串乡小贩的交通员,秘密转交到隐藏机器的洞穴。为防止敌特、汉奸发现破坏,这处“地下工厂”构筑得相当巧妙,洞外除留几个通气孔外,连门也没有,只留一个仅能爬着进出的小洞口供人出入和传递东西,并严格保密,不让群众知道。平时除布置几个人在洞外站岗放哨外,其余同志在洞中轮班工作昼夜不停。四部石印机除印报外,还突击印一份64开纸的小册子,书名是《今年击败希特勒,明年击败日寇》。
石印机虽说比铅印机体积小、结构简单,不用设置铅字库房,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挺麻烦。这种240多年前问世的古老设备,需由两个人操作,一人将附有文字的石印版打墨、铺纸、压紧后,另一人转动摇把,推动石版实行压印。印完一个版面,需将石面字迹磨掉,仅磨一次石版就需要20多分钟。因为没有煤油灯,洞里照明也因陋就简,在一个大碗内放上些食盐,中间放上根用棉花搓的灯芯,倒进些花生油点燃即可。这种灯油烟多光线暗,用磨石蘸水磨出来的石版,很难看请是否留有旧字痕迹。为保证报刊字迹清晰,只能延长磨版时间。印成一页报纸,经过压版、提墨、压印几道工序下来,需两个人忙活一分多钟,几百份报纸印出来,累得腰腿酸软却没人叫苦。大家惦记着尚不知下落的战友,人人心里憋着一股气,每当从石版上揭下一张印好的报纸或书页,都要说上一句:又消灭一个敌人!这是发泄愤恨,也是为自己鼓劲。
因为天气寒冷,石印油墨凝固不能用,要用木炭火来烤化。油灯烟加上木炭烟在洞里乱窜,每个人的脸上、鼻孔都是黑乎乎的,彼此看着这丑模样都憋不住笑。洞里无法设灶升火,就轮换派人进村做饭。每到开饭时间,外面的同志便将烀好的地瓜、玉米饼子、咸菜送进洞来。别看饭菜简单,吃起来却感觉很香甜。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就是这样的饭菜,也是冒着很大风险换来的。此时敌人就驻扎在附近,随时都可能被偷袭。
有天晚上,轮到李征夫、王挺先两人到村内做饭。饭刚出锅,村北头敌人的机枪就响了。两人抬起饼子拼命住外冲。由于跑的路线恰好是敌人机枪扫射的死角,竟然安全脱险。偷袭的敌人进村后,搜索半天也没发现石印厂设备,打伤几个人也没问出结果,但群众赖以生存的牲畜却被打死数匹。就这样,在日伪军残酷“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在敌人眼皮底下,由李征夫、王挺先、尹仲琪、姜克涌、曹吉先、姜清海、胡玉功、郝才茂、姜尚友、姜树梓、王元国、于伍、张进之等三十多人组成的“地下印刷厂”,毫不动摇地坚守在山沟洞穴,在烟呛火燎的阴暗环境中,始终没有停止印报工作,直至取得反“扫荡”战斗的胜利。
新闻推荐
苹果映红富民路 苹果节上呈现“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美好画卷
苹果节上,2万平方米的展馆,宛若一幕微缩镜头。镜头内外,一幅“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的图画正徐徐展开—价高还畅销,展馆...
栖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栖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