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底色"映出幸福生活
70年的壮丽发展,栖霞实现华丽蜕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栖霞市城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扩展到17.9平方公里,城市面貌发生沧桑巨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一座最具胶东风情的绿色新城逐渐显现。城市建设精致精细初秋时节,漫步栖霞城区的各个小区,整齐的绿化带和井然有序的停车位令人倍感舒适。“栖霞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街道干净整洁,邻居之间文明和谐,生活感觉特别幸福!”退休教师孙凤英由衷夸到。近年来,栖霞市突出最具胶东风情的绿色新城目标定位,注重内外兼修,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功能品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形象更加靓丽。特色小镇各具风情,桃村镇、臧家庄镇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桃村镇被确定为省级“百镇建设”示范镇和烟台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15平方公里老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初步完成,棚户区改造区域规划设计方案获批,市域铁路纳入省交通体系规划,城区白洋河改造方案设计完成。城市开发与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总投资33.8亿元的山水庄园、中央花园、翠新家园等7个项目进展顺利,开发面积37万平方米;北七里庄、西台街、小雾滋夼区片启动改造,翠屏新村安置区开工建设,郝家疃113户村民如期回迁安置。市政设施配套全面提升,投入1.57亿元,垃圾焚烧发电供暖项目开工建设,东山农贸市场建成运营,民生桥、振兴桥拓宽通车,迎宾路实施整体改造,翠屏河、汶水河污水管网完成整修,城区路灯全部更新。率先启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整合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和公安交警系统,“智慧城市”指挥大厅建成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及平台建设一次性通过省级验收。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制定出台《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公共卫生监管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存量,坚决遏制增量,违建处置率达到100%。畅通民意渠道,回应群众关切,投入1700万元,修补破损路面、更换人行道板6800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5个,市容市貌更加整洁。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年初,家住栖霞市金苹果绿苑小区的李敏因上呼吸道感染到栖霞市人民医院就诊,该院“一站式”便捷高效的就医服务,着实让她感叹不已。“以前到医院看病,光排队挂号就要等好长时间,现在只要带着一部手机,就能挂号、就诊、取药,特别快捷。”李敏说。原来,到该医院就诊的患者,只需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即可实现预约挂号、预约体检、查看检验报告、缴纳住院费等全流程闭环“一站式”服务,轻松便可把医疗服务装进“口袋”。民生无小事,实事暖人心。栖霞医疗服务系统的发展完善,彰显了栖霞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坚实承诺。新中国成立以来,栖霞市始终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施政所向,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大投入,让群众在改革开放发展中共享更多成果。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效提升,由1949年烟台市只有一处医院,发展到439个医疗机构、2295张床位,实现公立医院医联体、卫生院医共体全覆盖,群众看病就医绿色通道更加畅通、医疗环境条件全面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建国初期烟台市只有一所学校增加到125所,在校生35444人;低保标准连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调高到每人每月590元、395元,全部实行医疗补助“一站式”即时结算。保障体系提质扩面,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3万人,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9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四年普涨。扎实开展平安法治社会建设,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推进“天网工程”提档升级,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一警务助理”全覆盖。坚定不移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大快严”行动,全面加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顺利通过省政府安委会巡查。深化“双安双创”成效,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市顺利通过验收,塔山农贸市场入选首批省级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化市场名单。深入化解信访积案,圆满完成各项安保维稳任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国“两会”安保维稳先进县市区。生态保护用心用力栖霞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烟台市的生态屏障和永续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达到69.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居胶东地区首位,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境内的白洋河、清阳河、黄水河、清水河、漩河5大水系,向周边县市区输水近3亿立方米,是门楼、王屋、沐浴三大水库的主要水源地,保障着下游近300多万人的饮用水。
“我们始终坚持以全盘突破生态文明为重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以更高的站位、更严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环保工作,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栖霞最靓丽的发展底色。”栖霞市主要领导介绍说。紧紧围绕建设“最具胶东风情的绿色新城”发展定位,栖霞坚持“地上”、“地下”统筹、“面子”、“里子”并重,提升品质内涵、彰显生态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加快一体发展,把栖霞建设成尽显山河多娇、人人向往的魅力城市。为后代守护好蓝天、碧水、绿地,为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是栖霞市践行绿色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该市着力在“增绿”上下功夫,坚持增强生态功能,涵养保护水源统筹谋划,大力实施无缝隙植绿、全域化护绿、区域化景观林建设,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秀美田园风光。着力在“护水”上下功夫,严把生态门槛,持之以恒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以坚决有力的举措为烟台市和烟台人民守护好一泓碧水;深入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庭院、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等示范创建工作,让“最具胶东风情的绿色新城”成为栖霞最为靓丽动人的名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坚定的信心、最有力的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矿山企业规范整治,工业固体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文化事业蒸蒸日上“蓬莱南境是栖霞,近水依山数百家。风俗若能存古意,武陵谁去觅桃花。”这首元代诗人王君实笔下的七言绝句《过栖霞》,活画出“仙境海岸,甜美烟台”范畴内的一处活生生的桃花源。这处桃花源,便是600多年前的栖霞。栖霞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献中不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地域赞语。杰人辈出,打造了栖霞的地域名片。新中国成立以后,栖霞把历史底蕴、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在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旅品牌上做文章。近年来,更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狠抓文化场所软硬件设施建设,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得到进一步加强,建成符合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社区文化中心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68个、农家书屋762个,民办剧团5个。建设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用好公共文化阵地,为此栖霞市积极完善设施的载体功能,全面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美术等培训班10多个,年培训人数5000多人次;图书馆开设有图书外供室、儿童阅览室等,10万余册藏书年流通量达3万余册、接待到馆读者2万余人次;16个综合文化站常年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文化展演等活动500余场次,服务城乡群众30余万人次。文化活动的开展始终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原则,每年都举办苹果艺术节、邻居节、群众文化节、“书馨栖霞”全民读书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盛会,组织文艺演出、秧歌进城、非遗展演、才艺展演等文化活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参与人数20多万人次。
该市还强化政策激励繁荣文艺创作,实行精品生产目标责任制管理,每两年开展一次“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每年拿出30万元设立“精品工程”奖励基金,按照“创作前引导、创作中扶持、创作后奖励”的办法给予补贴和奖励。同时,通过待遇留才、项目聚才等多种方式,培养打造烟台市文艺发展亟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出一批群众喜爱、影响力大的文艺领军人才,目前已有14个文学艺术协会,会员近3000人,年新创作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500余篇,近年来先后有200余件作品获国家、省市奖励。拍摄的电视剧《牟氏庄园》、电影《苹果村的苹果事儿》、吕剧微电影《牟二黑子传奇》等多部作品,已在央视、各大网站及全国电影院线播映,其中《苹果村的苹果事儿》以及陈玉录的彩塑作品、栾淑娟的剪纸作品都先后获得省文艺界最高规格的政府奖———泰山文艺奖,创该市文艺精品创作工作历史新高。通讯员国锋言芳倩倩柏磊
新闻推荐
70年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从烟台市只有一处乡镇丝绸厂和一座季节性榨油作坊的“一穷二白”,到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287.42...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