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灰汤粽子”插艾枝,“大端午”前还有“小端午”, 烟台人的端午民俗味儿浓
胶东地区独有“灰汤粽子”
毋庸置疑,粽子是端午节的“头号美食”。胶东地区独有“灰汤粽子”,在栖霞、蓬莱、招远、牟平一带曾经很盛行。1月到5月,老辈人便三五成群地到芦苇塘采摘苇叶,回来便用细绳捆起来,然后放在清水盆里浸泡。浸泡的清水一天一换,之后晾干收藏,只待端午节时包粽子用。“在端午节前一天,母亲一早便到山坡或堤堰上拔些山胡蕉、山茶叶回来,放上些预先收集晾干的石菖蒲,然后去村头烧成灰。燃烧时,老远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敏感的蚊虫闻此味便避而远之了。”烟台民俗专家张荣起老人回忆,“待燃尽成灰之后,母亲便用净布将灰包好,放入一个瓷缸,慢慢倒进水,待清水逐渐由浅灰色变成深褐色时,再过滤一次,便制成农家特制的碱水。”张荣起说,过去胶东几乎所有的家庭主妇都会包这种特制灰汤粽子,不仅蕴含着异香的味道,还包含着驱邪避灾的意义。
除了“灰汤粽子”,传统胶东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粽子叫做角黍,用大黄米(黍米)包制,虽然城市中难得一见,但很多农村还保留了用单一大黄米做粽子的习俗。包粽子还有用竹叶包裹的,味道与芦苇叶差不多,只是每只竹叶更宽更阔,捋皮时很快捷,因此很受人们的青睐。糯米或黍米加红枣花生包出来的粽子掺入苇叶或竹叶一起煮出来的味道,既有苇竹叶的清香,又有糯米或黍米黏糯且有嚼劲的口感,还有红枣花生豇豆等美味,再加上糯米如白玉,黍米像黄金色泽的诱惑,使人久吃不腻,食欲大增。
“大端午”前还有“小端午”
烟台人的端午节因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而独具特色。除了众所周知的“大端午”外,“小端午”则来源于栖霞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
很早以前,栖霞有户李姓人家,老两口暮年得子,谁知小孩子生下来以后竟是一条黑龙,母亲当时就吓死了,他爹操起斧头用力向龙身上砍去,不料只砍下一条尾巴,黑龙忍痛直奔北海而去。因为没有了尾巴,人们都叫它秃尾巴老李。后来秃尾巴老李到了东北的一条大江里,江里住着条称霸一方的白鳝,为争夺地盘黑龙和白鳝打了起来,一连几天不分胜败。后来秃尾巴老李托梦给闯关东的胶东老乡,求他们在五月初一这天,到江边助阵,看到江水发黑的时候,就往江里扔吃的东西,帮它打败白鳝。
胶东人饱受白鳝欺侮,听说家乡来的黑龙要为民除害非常高兴,五月初一一大早就拿着准备五月初五日过端午的食品来到江边,看江水发黑了,就一齐往江里扔鸡蛋和粽子给秃尾巴老李吃,赶走了经常危害百姓的白鳝,黑龙从此便住进了这条大江。此后,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为了报答黑龙的恩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附近闯关东的胶东人都要煮鸡蛋,包粽子送到江里给秃尾巴老李吃。经朝历代,相沿承袭,逐渐衍变成为胶东人的“小端午”。直到如今,龙口(旧称黄县)民间每年都过两个端午节,习称“小端午”、“大端午”。
“小端午”在五月初一这天过节。过“小端午”这天早晨,趁小孩还未醒来的时候,大人们就把提前准备好的五彩线系在小孩的手脖与脚脖上,两只脚脖子只系一只。五彩线一般以红、蓝、粉、黄、绿几种颜色为主,这叫“割撸束线”。按习俗的规矩,小孩系撸束线的目的是防止蛇蝎蜈蚣之类毒虫的蜇咬。还有另一层意思是牢牢把孩子拴住,不让病魔缠身,确保小孩的健康成长。“大端午”这天早晨,将新鲜的艾枝插在门楣中央,习称插艾。梁人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表示驱邪避灾,确保平安的意思。YMG记者钟嘉琳
芝罘区康桥幼儿园,家长在教小朋友包粽子YMG记者申吉忠摄
新闻推荐
1960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共烟台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1960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共烟台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式代表400人,列席107人,代表全市279个党的基层组织及15288名党员、2104名候补党...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