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苹果园里能开车, 打破传统,采用矮化宽行密集栽培模式 生产成本降了,果品质量更高了
密集栽培,土地养分不足
现今,走在烟台市大多数苹果主产区苹果园内,这样的场景都非常熟悉:套苹果袋,一路弯腰下蹲匍匐前行;打苹果药,脸脚时常被树枝刮伤;摘苹果,必须肩扛高梯。“绿绿一片,不见阳光,不透雨水,是果园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烟台苹果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当年的大发展也埋下了隐患。”市果树站站长马德功说,当时果品供应十分短缺,为了缓解果品市场的供求矛盾,也为了给果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全市开始大面积推广乔砧密植栽培模式。
“那时,全市95%的果园都是乔砧密植栽培。”马德功说,“这种模式在当时确实是比较实际的,但此方式有很大弊端,首先,土质供养分量不足,果树根系发达,栽植太过密集,就会出现争抢养分现象,从而导致苹果个头偏小、果品质量下降。其次,不见光苹果色泽不均匀、树叶密集病虫害发病率高,接收不到阳光,品质肯定不行。”为让树木享受到更多阳光,果农采取了剪叶现果、拉枝开叶、铺设反光膜方式,工作量加大了,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新果园,老辈人不敢种
有弊端就要改进。昨天上午,栖霞市方山脚下,记者看到这样一片果园:低矮的个头、挺拔的树干、宽敞的间距、高高的地垄……“大胆”的种植方式,引起过路老果农纷纷驻足摇头,“这是在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从老辈就没敢这么种的。”
“这是集现代苹果栽培模式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苹果就应该这么种。”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科长曲正说,“十一五”以来,烟台市针对苹果产业研究的课题超过30项,找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型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市科技部门通过几年生产和试验研究,找到了密植园改造的方法,以培植高光效树形为目标,对高密植果园进行隔一间伐,对不太密植的果园采取去下留上、去大留小、去老留新的修剪方法,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现已改造密植园60万亩,果品质量明显提高,取得极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曲正说。
新栽培技术:60棵果树产量=180棵果树产量
“采用矮化宽行密集栽培模式,能够将这些问题很好解决。”马德功指着一片科技示范园说,“这片示范园是2008年开建的,果树生长了2年时间,树高停止拔高,再过2年便可进入盛果期。”
科技示范园内,树高均在2米左右。栖霞市科技局局长范庆信说,技术人员通过修剪技术,控制树枝生长方向,培养细长纺缍形树体结构,不仅方便套袋、采摘,而且透光效果相当好,可解决绝大部分果质问题。”
放眼远望,示范园内,两行果树之间的间距为4米左右,中间完全能跑开车辆,方便施肥和灌溉。记者粗略地数了数,一亩果园内稀稀落落地栽植了60多棵果树,这与传统果园180棵以上的栽植量形成了鲜明对比。“减树不减产,两者的产量相差不大。”马德功说,全市传统果园平均亩产量在8000斤左右,新果园依旧能达到这个标准。
细观果园,还能发现一个违背传统果树栽培管理的原则:地表起垄,垄上树、草共荣。范庆信告诉记者,“地垄上种植小草,可以起到保墒、固氮、储存营养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建设40处矮化苹果示范园。”曲正说,实现二年成形,三年结果,四年丰产,五年平均亩产2500—3000公斤,优质果率80%以上。
通讯员曲华明于丽娜
YMG记者李仁姜乾摄影报道
烟台苹果再迎新挑战②
新闻推荐
福山区薄先生:我在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上班,公司人事规定员工婚假为10天带薪假,请问这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家规定职工婚假为3天,包括公休...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