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茹姓的故事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句俗语表达了人们对于姓

今晨6点 2010-11-15 07:57 大字

“茹”姓的故事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句俗语表达了人们对于姓氏的重视。可是有很多特殊事件,却逼迫当事人隐姓埋名。昨天,记者在栖霞采访时了解到,在胶东不多见的茹姓,却与栖霞有缘。

于姓分出遇、茹两姓?在栖霞蛇窝泊镇,东初家疃、西初家疃两村共30多户村民姓茹。

今年41岁的茹永进,是蛇窝泊镇东初家疃人,说起自己的姓氏,他称说法很多。一说,是老辈从蓬莱迁到栖霞。一说是与栖霞著名的抗清斗争的领袖于七有联系。

在栖霞,记者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于、遇、茹三姓系一家,正是因“于七案”,为逃此劫,于姓遂分化

出遇、茹两姓。

根据史料记载,栖霞于姓系明初由文登大水泊迁来。清朝初期,抗清斗争的著名领袖、栖霞唐家泊人于七据牙山为巢,聚武勇上千,被清统治者称之为“诸寇冠”。清廷对起义农民和无辜群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

因于七起义失败,为免受株连,于姓遂分化出遇和茹姓,迁至栖霞各处,至今唐家泊村无一于姓。遇姓迁至西城镇遇家、亭口镇京甲、松山街道盘子涧三村;茹姓迁至蛇窝泊镇东初家疃、西初家疃两村。

栖霞原副县长于化成,遇家人,藏有家谱。家谱可见,他爷爷时姓遇,他父亲时恢复于姓,但村中多数人还是保留着遇姓。

茹培义,东初家疃人,曾任民兵连长,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胶东子弟兵团,随军远征,支援淮海、渡江、江南战役,参加了鄱阳湖激战。编写文史资料《解放战争专辑》时,李元章采访过茹培义,茹亲口说,他老根姓于,只好改姓茹。

茹姓是杨姓的分支?不过,栖霞民间文化人士张荣起说起茹姓来,却有不同见解。他说,根据有好事者查阅资料得知,茹姓原来是杨姓的分支。

据史料记载,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父叫杨忠,小名奴奴,曾跟随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在关西起兵,为西魏、北周的开国功臣。北周本是鲜卑族,开国皇帝宇文觉称帝后,追尊宇文泰为文帝,庙号高祖。杨忠因随宇文泰功大,被赐予鲜卑族的姓氏“普六茹”氏,位至上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后来,杨坚袭父爵,封隋王。不久杨坚废掉周帝而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杨坚的后人中,有一支仍保留鲜卑族姓“普六茹”,后嫌其为胡姓,就去掉“普六”二字,成为“茹”氏,奉杨忠为茹姓始祖。YMG记者夏红尧通讯员崔保华李元章

新闻推荐

110:一年接警152万, 烟台指挥调度抓获嫌犯达8000余人

记者从110指挥中心了解到,去年全市110报警系统共接警152万余起,110民警指挥调度抓获的嫌犯达8000余人。记者整理了几则案例,重温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