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校长与撑杆跳

烟台晚报 2016-11-23 00:00 大字

张心宏撰文/供图

那是40年前的事情了。

一天下午,小操场上点了一个火堆,火堆旁边放着两个大磨盘。这是要干什么?只见,校长和两位体育老师扛着四五根三四米长的大竹竿子远远走来,走向火堆。那些竹竿子顺把溜直,就是根部有点弯弯。校长指挥,先把竹竿子根部在火上烤,旋转着烤,等烤软了,赶紧压在大磨盘底下。大概过了一个来钟头,掀开大磨盘,再看那竹竿子,溜直溜直的。这时,校长从包里取出砂纸,开始细细打磨竹竿。“校长,这是干什么用的?”“这是撑杆跳高用的撑杆,咱们准备参加县运动会用的。”

那时节,我是蓬莱易三学校的学生,在那里统共上了五年学,两年小学,两年初中和一年高中。易三学校,以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蓬莱八路军独立营营长盛易三烈士的名字命名,成立于1953年。曾经叫易三小学、易三联中,现在叫蓬莱市易三实验小学。

易三五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很好地上了音乐课和体育课。易三学校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文革”后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文化课属于半停课状态,可在我们易三,从校长到老师,都特别注重我们的德育课、劳动课和文体课。虽然,我们的文化课上得也不怎么样,但是我们年级班班都有扫盲小组,每到周三周六晚上,去武霖村石岛村扫盲。校长叮嘱我们:“要去帮助比我们更贫穷的人:遇见要饭的,你得把你手里的饼子掰一半儿给他———掰一大半儿;要用你识的字去帮助还不识字的人。”

校长出生于1931年,今年85岁了。老校长一肚子故事,每次和我们年轻人聚在一起,特别爱和我们聊。老校长身材中等偏矮,但灵活得很,前些年,还能骑着自行车手撑车把拿大顶。上个世纪40年代,他是在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博士所创办的蓬莱文会小学读的小学。胶东早年的这种中西合璧的小学教育,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堪称奇迹:其既注重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又接受西式的综合教育;特别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传统,又弘扬“爱人如己”的西式理想;既注重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又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手工艺技能的传授,尤其突出培养学生的文艺体育特长,没有特长也得学会看门道、会欣赏。可别小看这些本事,拿起歌谱会唱歌,有个故事就能编成活报剧小话剧,拿起乐器能吹能拉能弹,还会几项体育运动,看得懂体育比赛的门道———这些看似“余路寡外”的“外露神气”,到了工作单位,到了军营,到了高校,进入了大社会,那可都是吸睛的才气才情!

老校长的运动强项是撑杆跳高。他是在上中学时,跟着体育老师学会了这项运动。“我那时虽然身材矮小,但很灵活,有些练体操的底子。我的百米跑很快,爆发力挺足,手臂力量也比一般的同学大。所以老师就让我练撑杆跳高。”85岁的老校长说起这个运动项目,兴趣盎然。“这是一项非常非常难掌握的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要求很高,既要勇敢,有强劲的爆发力,助跑快速有力得冲起来,这样踏跳才有力;又要有很好的手臂腰背力量,特别要用引体向上的力量,还要会空中倒立用劲儿,所有这一切都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确实很难啊!最困难的是当你冲击一个新高度失败的时候,你要很好地控制落地,不能受伤———那可是落入沙坑,可不是今天那厚厚的大海绵垫子!我的个人最好成绩是1964年创造的,使用竹竿跳过3米。”说着,老校长就推开椅子示范给我们看,握竿,助跑,杵杆,蜷身,过杆,落地,有摸有样。

“孩子们从小要学很多东西,不能让孩子们死读书读死书。音乐和体育是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的重要课程。我从一开始从事教育,就强调文体教育,孩子们会终生受益。”“喜欢撑杆跳高吗?想了解这项运动吗?请到我家,我家里有世界男子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和撑杆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的各种比赛资料,咱好生欣赏。”说话间,老校长依然不忘宣扬他挚爱的撑杆跳。

参加工作后,我有机会采访到110米栏名将崔麟和李彤、跳高名将朱建华和他的恩师胡鸿飞指导,那宝贵的“易三文体传统”确实帮了我很大的忙。每每想起母校那些辛勤又聪明的老师拿着海带草教我们背越式跳高,教我们跨栏起跑压枪技术和攻栏的步点儿,还有老校长用大竹竿子教我们撑杆跳高,每每想起这些,我唯有感恩母校,感恩老师。

新闻推荐

动保障监察强制执行催告书蓬人社监催字[2016]第04 号蓬莱市

劳动保障监察强制执行催告书蓬人社监催字[2016]第04号蓬莱市洪涛建筑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经调查,你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职工王永鹏、吴德昱、王帅、张文亮、姜志杰等五人劳动报酬116798.00元的行为,我...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老校长与撑杆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