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作者”的“阳光工程”

烟台晚报 2019-01-27 09:07 大字

YMG记者邹春霞摄影报道

36岁的曹余圆,不是在地下室,就是在去往地下室的路上。越到年根儿,越忙。

昨天上午,记者跟着他在开发区中节能聚创新城地下室里转悠,乌漆麻黑的,仿佛一下子陷进了迷宫,东西南北不分。黑暗中的他却如在白昼中一般自如,谈笑风生。

黑暗中,靠眼睛“滤”出问题点

曹余圆是烟台人防执法质监站的一名工程师。

中节能聚创新城的这个项目14个防护单元,每个2000多平方米,要在前期检查的基础上再抽查五六个空间的重要部位。“嘎”地一声,关闭上防护大铁门,借用手电筒光亮检查密闭情况。拿出卡尺来一一记录,滤毒室,侧耳倾听通风风扇的转速。曹余圆和同伴们多年形成的默契无需多言,他们的一双眼睛从数百个部件中“滤”出与国标强条不一致的问题点。

“每个防空地下室防护等级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你瞅着都是水泥墙,但是里面的钢筋配比,水泥标号都是不一样的。”曹余圆说,“这个项目前期检查是防护设备没调试以及防护标识不到位,今天再对这些部位检查一下”,他用手指按了按胶条:“你按一下,胶条很软就说明这是新项目。”

从人防质量监督报监到完成竣工检验,一个项目通常得经过4次“考试”。全市每年平均100多个项目,几乎每天,曹余圆和4位同伴都在地下室里忙碌着。

长期“潜伏”,家人最难忍“失联”

在地下室里转悠,曹余圆他们咋做到不迷路的呢?“我是属老鼠的,天生适合黑暗里兜兜转转。”曹余圆笑谈,多年“地下工作”的生涯,让他和队友们练就了“密室脱逃”般的本领:“现在一瞅前后柱子、墙体就知道咋走了。”不过,没水喝也没有卫生间,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手机没信号,人总在“失联”状态。

谁家没有个大事小情?家人遇到急事儿时,通常也联系不上他们。“哎,这个的确是大问题。老人孩子最需要时找不到,没有更多的时间沟通和联络。”曹余圆说,科室里有个小年轻的正处对象,对象不理解老是闹矛盾:“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就你们工作忙。”

把地下工程做成“阳光工程”

“家人不理解我们承认。我们如此严格的监管,有些部门和产权单位也不理解,他们说,也不打仗,搞人防工程那么严有必要吗?这事儿我可得好好给他们上上课。”曹余圆拧着眉头显得很较真:“人防工程是有备无患,甭管是国家大政方针还是地方法规,都摆在顶重要的位置,一点也马虎不得。”“要说现在的工作方式的确跟以前不一样,比如智能化检测手段、软件化的处置流程,每个项目都是电子化办公,我们把地下工程做成了‘阳光工程’,随时可以让公众、被检方抽查。”同伴卢刚手持执法记录仪说,他们不是靠个人经验去判断好坏,而是用国家标准说话。

“我欠女儿的太多了”

中午12时。几个80后小伙这才显出年轻人的雀跃:“老曹!请吃拉面吧!”

几碗拉面下肚,他们找个马路边儿把车停下来,在车上打个盹。

曹余圆默默地打开手机相册,里面有一个扎着小辫儿的小姑娘。他脸上的笑容比窗外的暖阳还柔软:“这是我小女儿,两岁了。真盼着过春节,早点放假。”“过年了,就能够休息两天,我还有个艰巨的任务,等年底放假,我就带孩子去医院看看。现在没办法,你不干了,整个儿福山、开发区的项目都得停了。”曹余圆小女儿脖子上长了一个小瘘管,一直也没在意,最近严重了,但他请不下来假。“计划过年的时候,带着孩子去济南的大医院好好地检查和治疗一下。亏欠妻子女儿的,实在太多了。”曹余圆的声音轻飘得像空气,车上的空气静静的,有的人望着窗外,不知道想些什么。

新闻推荐

省督查组来烟台市督导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工作

本报讯(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高晋)24日,省安委会督查组来烟台市牟平区、高新区督导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工作,先后走访20户家...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