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汤荣华为社区群众奉献一辈子 “入党,为了让群众过得更好”
住在芝罘区通伸南街的老党员汤荣华,退休前是通伸街道顺河社区居委会的主任。虽然已经88岁了,但她依然爱给自己“找麻烦”:居民楼下没有垃圾桶,老人丢垃圾要走很远,她带头跟社区反映;邻居家里闹纠纷,她热心做“和事佬”上门调解,不遗余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她是个老党员了,有事找她反映很管用。”群众质朴的表扬,对汤荣华来说是无比崇高的荣誉。
听说记者要来,汤荣华从柜子里找出了十余件尘封多年的荣誉证书和徽章。“人民调解先进工作者”、“治安保卫先进工作者”、“十件最佳好事获得者”……这些荣誉都是汤荣华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一件弄丢了。”汤荣华遗憾地说,那是她15岁入党那年,党组织发给她的一本“入党证明”。“那是个四四方方的小红本,我拿到它的那一刻,心里太激动了。可是我们党员的身份都是保密的,带在身上怕被人发现,我就用纸把它仔仔细细地包起来,藏在炕地下,一回家就偷偷拿出来看看。”
谈起为什么入党,汤荣华是这么说的:“当年我们都吃不饱饭,共产党来了,带领我们消灭剥削阶级,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日子就开始变好了。是党让我吃饱了饭,我要入党让更多人吃得饱穿得暖。”
汤荣华在旧社会受了不少苦。1946年,她和党员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改工作,此时,汤荣华入党时的愿望实现了,更多老百姓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共产党带领我们打倒地主,让受苦的老百姓得到了土地,是共产党救了我们全家。”汤荣华朴实的话语中流淌着真挚的情感。1947年在国民党的围剿之下,汤荣华和年仅16岁的弟弟义无反顾地从了军,从烟台到了文登,弟弟当通讯员,汤荣华则负责后勤保障,连夜缝军帽、纳鞋底、洗衣服、补衣服,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汤荣华从部队回到烟台,担任通伸大队主任的职务。汤荣华说:“我在大队干的时候,每家每户什么情况、有几口人、有多少牲口、甚至有几个盘子几个碗我都知道。当时没有电话这么先进的通讯设备,和群众联系就靠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传达上级精神,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需求,群众有了难题也很愿意跟我说。”
1965年左右,烟台十三中到汽车总站这段路,被通伸河淹没,群众通行很不方便。她带领着大家改造通伸河,铺路修路,晚上到大马路、二马路那边拉石头,白天修路,所有修路改河用的石头等材料,全靠人工搬运,汤荣华的手上现在还能看到当年搬运石头留下的伤痕。“一个夏天光擦汗,就擦破了两件汗衫。”汤荣华回忆说,“那时候大家都吃过苦,共产党带着老百姓翻了身,大家一起建设新家园特别有干劲,只要一招呼大家都来出力干活。”
就这样,汤荣华经常一连几天都不回家。那时候丈夫老陈病倒了,在医院里住院,汤荣华都没有时间去照顾老伴一天,直到通知老伴病危,她才放下手里的工作去了医院。“老汤啊,你不回去陪陪老陈吗?”汤荣华身边的同事都劝她。可是汤荣华总是挤不出时间。“他生病那一年,我没好好照顾他一天。他走的那年,我三十多岁,自己把5个孩子拉扯大了,以后的日子我也没有再找伴儿,觉得自己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他……”说到这里,汤荣华的泪水终于止不住了。
生活慢慢地更好了,汤荣华担任了通伸街道顺河社区居委会的主任,不用再为群众们的温饱发愁,但是她也没闲着,社区群众的大事小事她都挂在心上,努力解决。退休在家后,汤荣华依然很活跃,凡是有党员会议,汤荣华都会去参加。从那段艰苦的岁月走来,由苦到甜,汤荣华感到很幸福。“这辈子能跟着中国共产党是我最大的光荣。”汤荣华说。YMG记者钟嘉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港城有限的公交资源被一部分老年人过度使用的问题,因为城区范围和人口规模的加速膨胀而变得日益严重。根据本报记者的采访...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