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们,是有着一手绝活的老烟台,他们散居民间甘于寂寞。听他们口述烟台非遗项目,就如同坐上时光机,穿越到了几百、上千年前的烟台。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烟台历史。敬请关

今晨6点 2016-08-15 18:54 大字

也许老人们还能记得这样一句话叫“二十三,糖瓜粘”,说的是小年这一天,要吃糖瓜。糖瓜也叫大糖。本期的“对话传人”,我们就邀请到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县大糖的传承人李洪山。

记者一行来到龙口市芦头镇中心泊村,因为是冬季,正赶上大糖制作的唯一时节。大糖学名叫饴糖。黄县人管饴糖叫作大糖,其因有二。早先做的糖形体较大,再就是与制糖原料有关。中心泊糖坊最初就选用大麦芽来熬糖。

因为临近年关,话题自然也就从过年的习俗开始。

粘住灶王嘴的大糖

记者:黄县大糖是怎么产生的?

李洪山:大糖制作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说起由来,还是一个民间传说。灶王爷因错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我们都知道每年要祭灶王爷,因为他会把这家人一年来做的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小年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所以人们要在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这天祭灶王爷,用又粘又甜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记者:黄县大糖的发展情况如何?

李洪山:其实黄县大糖历来都很受百姓的欢迎,但民国时期,因为社会动荡,连年内战,黄县大糖的制作原料比如大米、玉米、小米、大麦、芝麻等稀缺,大糖的生产、销售也在逐步下滑,一些制作作坊纷纷关闭,黄县大糖进入低潮期。

到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门手艺就像大地回春一样,大、小作坊都开始恢复。现在,每到冬天,单在我们村就会有几十个家庭式大糖制作作坊开始生产,除了自己家祭灶王爷所需外,其余就都卖出去。黄县大糖除了满足当地人消费,还远销到辽宁、大连等北方城市,成为他们冬季可口的小吃。

甜蜜但艰辛的大糖

记者:咱这个大糖的制作手法是怎样的?

李洪山:制作大糖的“甜蜜过程”很艰辛的,需要多人密切合作,拼体力、熬心血,很不容易。先说工艺就很复杂,包括泡芽、掐芽、蒸饭、蹲缸、发缸、熬浆、炒糖、上糖、扣糖、切糖、汽糖、挂芝麻等十余道工序。

早年,糖坊惯用大麦芽来做引子。按照18斤大麦芽配一斗(60斤)大黄米的比例来制糖。大麦泡芽,每天得捞一遍水,以促其长芽,到第七天光景,大麦芽就算合格,可以上碾掐碎。掐大麦芽的同时,要准备蒸饭。蒸饭前,先泡好米。蒸饭的米以大黄米最佳。大黄米浸泡两个小时,便可上锅蒸。约摸一小时左右,饭蒸好。此时,将掐碎的芽跟蒸好的饭加适量水,一起搅匀,下缸。在缸内沉淀两小时,叫做“蹲缸”。之后,从大锅舀水,填满缸,把缸口捂严实,称为“发缸”,约需5个小时。发缸完毕,将米浆放出,锅底添大火,便可熬浆。然后再是炒糖、上糖,最后是上芝麻。

记者:制作最难的地方在哪?

李洪山:其实哪一环节都不容易,就说最后洒芝麻这一环节吧,技术高明的,用芝麻虽少,但芝麻火候好,外皮显得饱满,芝麻糖看起来还大,自然讨个好卖相。

再就是熬浆,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蒸发掉水分。我们都要用一根七八尺长刮净的梧桐木棍来搅拌锅内,察看熬浆效果。这都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炒糖需要用木锨不停地铲起锅底,以防糊锅。经验丰富的高手,将柳木缒棍放糖里一搅合,拿出来放到凉水里一蘸,撸下糖来一咬,若发艮,说明水分多,若感觉像吃瓜齑咸菜般清脆,说明糖已炒好。

好吃又治病的大糖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做大糖的?

李洪山: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学,现在我媳妇,我儿子都会这门手艺了。记者:您觉得大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李洪山:这个糖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即化的特点,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大糖绝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我听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在《本草纲目》有记载,说是有“治吐血、消痰,润肺止咳,健脾胃补中”的功效。因为制作原料都为粮食,所以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上面还裹一层芝麻,芝麻中含脂肪很多,维生素E含量也不少,这样大糖的营养就更丰富。

这个项目申报非遗的时候,我还听专家说,咱这个糖有清热解毒、强脾健胃、和胃顺气、止咳和医治便秘等作用,芝麻中含的卵磷脂,可防止头发过早变白或脱落。如果上面裹着的是黑芝麻,还有滋补、养血、润肠等功效,能缓解气血不调引起的虚弱、便秘、头晕、眼花、耳鸣等病症。

想做成品牌的大糖

记者:大糖现在的传承情况怎么样?

李洪山:你看看咱这个村就知道了,做的人不少,主要是销路有保障,现在基本上就是我跟我媳妇、儿子在做,有时候忙不过来了,就从外面雇几个人帮忙。咱也不想把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失传了,所以一直坚持做。我是从小就培养孩子对大糖制作的兴趣,现在儿子做得也不错了。记者:这么说大糖很有市场?

李洪山:对,咱胶东地区都有商贩来找我订货,最远的地方都能卖到大连。据小贩们说,卖得很好,不然他们也不会来订货。记者:大糖的市场行情这么好,为什么不能规模化生产呢?

李洪山:过去中心泊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大糖,现在没有过去繁荣,也至少有30家作坊在继续运作。但一些作坊是因为工艺水平不够,一些作坊是掺假导致没有回头客,市场是无情的。毕竟你也吃过咱的这个糖,它是粮食发酵熬制而成的,纯绿色食品。可是有人喜欢往里面大量加其他的糖。这样既影响口感,也不太诚信。但我就想做好自己的糖,说白了咱也没法管人家。

记者:对您来说,有没有想法注册个商标之类的?

李洪山:总觉得有点麻烦,我们就是种地、做糖的,不懂得怎么注册。再说注册得花不少钱,也挺费事的。但保护中心的领导总劝我让我注册,再看看吧。

新闻推荐

深入实施“聚才兴龙”工程, 打造人才高地引领转型升级发展

龙口市委书记韩世军近年来,龙口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集聚人才、创新驱动作为县域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为在全省县域率先领先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

龙口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龙口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