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玉华和手工线编

今晨6点 2016-08-15 18:46 大字

他们,是有着一手绝活的老烟台,他们散居民间甘于寂寞。听他们口述烟台非遗项目,就如同坐上时光机,穿越到了几百、上千年前的烟台。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烟台历史。敬请关注,“十字街”周刊陆续推出的文化系列访谈类栏目《对话传人》———

YMG 记者刘晋摄影报道

手工线编技艺曾经在龙口市境内所有乡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大部分妇女都身怀这一项绝技,她们利用农闲或空闲时间,用简单的钩针、绣针等工具,编织自己喜欢的花样,用以装饰家居环境或馈赠亲朋好友,也有部分妇女出售花样用以补贴家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曾创造过辉煌的龙口手工线编如今处于尴尬的境地。为了探寻手工线编技艺的发展与现状,《对话传人》栏目记者近日赶往龙口,采访到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玉华。

绣钩相辅的手工线编

记者:龙口手线编的历史从何时开始?

刘玉华:从我记事起就已有了,那时家家户户都会做这个东西。线编以绣花为主,据记载,老黄县明代绣花在继承宋、元代优良绣花基础上,更加顺应时代,多以洒线绣技法绣成。到了清朝,特别是初、中时期,绣花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记者:手工线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玉华:以绣花为主,钩花为辅。因为钩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传到这里的,那时的钩花产品主要出口,会钩的人不是很多。后来,随着钩花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国家有个绣花社就采取“放花”的方式,把图样和线发放到加工者手里,然后统一回收,再进行处理后出口国外。手工线编主要还是用在生活和艺术品装饰上,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枕套、童帽、肚兜、门帘、鞋垫、动物玩具等,再就是老辈儿的车衣、轿帘。

风靡一时的手工线编

记者:最兴盛大约是什么时候?

刘玉华:应该是在解放以后。我听老辈人说,当年因为军阀内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艺人们颠沛流离,无暇顾及业余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因此那时龙口的绣花发展几乎停顿,流传至今所见绣品基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艺术和观赏角度出发的绣花艺术精品非常罕见。解放以后,题材选择基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局限于描写国家的建设、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与政治精神面貌。

龙口手工线编最红火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是生产队的时候,龙口很多大队就指望着妇女做点线编来挣钱。我18岁就进入龙口绣花厂,每个月开支的那些日子,各个大队都会盼着我去。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包里一装就是几万块,去各个大队给大家伙开支。据统计,龙口曾有3万余名妇女专门从事龙口手工线编,毕竟那时,手工线编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可以说手工线编在当时养活了半个龙口。

养家糊口的手工线编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手工线编的?

刘玉华:我也是从小就看母亲编,后来大了,就开始自己学。我小时候,几乎城乡的每个院落,都聚集着提着花蓝钩花的人,那时钩花成为龙口市乡村妇女和部分城市妇女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手中的花针都不停。就算到了晚上回家,钩花也是“必修的功课”,可以说是风靡一时,龙口手工线编空前繁荣。记者:从艺这么多年,让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刘玉华:那个时候,我们厂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口的,世界各地哪都有。因为咱龙口手工线编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线条流畅,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印象最深的是给毛主席纪念堂赶制窗帘,我们组成了特别工作小组,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任务。

无法替代的手工线编

记者:那现在这个技艺发展的情况怎么样?

刘玉华:你看,现在哪有几个做的了?现在人把编好的花样编成电脑程序,自动化的编织又快又好,节省人工成本,可以大批量生产。不像手工线编费时、费力、量少。原先做手工线编的人慢慢就转行了,年轻人又不喜欢学。但是,话说回来,有些花样机器还真做不出来。毕竟咱这个手工线编的一大特点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编织花样,很多技艺是机器不能替代的,必须通过手工。记者:现在十字绣很流行,十字绣跟手工线编有什么不一样?

刘玉华:十字绣的那些针法都太简单了,做个消遣还行。

有时候我手痒痒,想做点花样,可是现在线都买不到了。传统龙口手工线编是靠家族传承才得以延续。现在传承情况不好,如果掌握相关技艺的老人离世而又无人继续从事这项工作,龙口手工线编技艺传承将濒临失传。主要我觉得还是应该进校园,在中小、学手工课上设立传授龙口手工线编课程。

新闻推荐

气温开始拔高, 最高温:今天15℃,明天17℃,后天20℃

晨报讯(YMG记者衣文萍)柳树吐新芽,迎春花开了,春意盎然,到处生机勃勃,哪里都能寻找到春天的痕迹。昨儿,天气还可以,风有点凉,空气似乎很一般。不过,未来三天的气温一天...

龙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口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