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任职莱州府

烟台日报 2022-02-22 07:22 大字

□殷成明

张问陶任莱州知府期间,为官清正廉明,遵循为政之道,不畏豪强,刚正不阿,审理案件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

莱州府所属昌邑县有一个举人叫陶尔昌。他向县典史唐如松贿赂二百两银子,将家里的帮工蒋成害死,并强奸霸占了蒋成的妻子邢氏。昌邑知县陈星五袒护属下,包庇坏人,胡乱判案,当地民怨沸腾。张问陶获悉后,调齐全案卷宗,对当事人一一审问,终于查清案情,最后惩办了豪绅陶尔昌、贪官唐如松、知县陈星五,为百姓出了一口气,“一时舆情大快,好事者且编为歌谣以诵其事”。

张问陶洁己爱民,不事趋奉,视宦味如嚼蜡,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加之嘉庆朝国势已经由盛到衰,白莲教起义弄得国势江河日下,危如累卵,所谓“圣朝盛事”已荡然无存,清政府已成为病树和沉舟,在此情况下为官,乃是不明智之举。因此,他决定以称病为由,愤然辞官。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莱州府知府。他在莱州知府任上虽然只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但其勤政亲民、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二百多年来一直为胶东人民所称道。

赴任

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经吏部铨选,47岁的张问陶获授莱州府知府,这是他从仕20年来第一次外任。

张问陶这次任职莱州府,也再次延续了他们家族与山东的特殊因缘:张问陶的高祖张鹏翮曾任山东兖州知府,后来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其曾祖父张懋诚官至署工部右侍郎,曾祖母罗氏是山东青州知府罗大美之女;其祖父张勤望曾任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其父亲张顾鉴曾任山东馆陶县知县,官至云南开化知府,母亲周氏是山东即墨人,张问陶就出生于馆陶县。因此,张问陶对山东有一种天然、深切的情感,对任职莱州知府心情也颇为振奋。

七月二十七日,张问陶赶赴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向正在那里度夏的嘉庆帝辞行。

张问陶的许多同事和朋友都既为其这次外任感到高兴而又有些不舍。九月十二日,京城里的乾隆戊申科(五十三年)、庚戌恩科(五十五年)两科进士同年在陶然亭为他饯行。

九月二十日,张问陶告别京城,前往莱州赴任。这次赴任,再次激起了他经世济民的热情。他在《出守莱州九月二十日出都留别旧雨》中云:“一门四世宦山东,曾为趋庭念祖风。生小齐人惯齐语,此方原在梦魂中。”旧雨,指老朋友。从留别老友的这首诗中,可见出任莱州知府的张问陶已是雄心勃勃,希望能够继承祖风,干出一番有功于人民的事业。

张问陶从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一次进京至此已有27年,在北京的亲友很多,此日离京不免有些依恋之情。因此,他在诗中写道:“名场小阅几升沉,风雨宣南岁月深。二十七年须鬓改,荒寒犹是布衣心。”“深灯小宴语团圞,多少诗盟结岁寒。岂独故人难话别,并州已作故乡看。”

嘉庆十五年,莱州府所辖二州五县(胶州、平度、掖县、潍县、高密、即墨、昌邑)均遭遇大灾,春季大旱,秋季大水,庄稼歉收,许多村庄民舍倒塌。张问陶自京师赴莱州途中,见莱州府千村万落一片萧条、民众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感到非常痛心,也非常着急。他在诗中写道:“沟洫何时废,民因旱涝穷。频年伤积雨,逐处见哀鸿。”“凭谁兴水利,能来想英雄。”

十月,张问陶风尘仆仆抵达莱州府,开始了他的知府岁月。

赈灾

莱州府地域广阔,向来复杂难治。张问陶踌躇满志、满怀激情地走马上任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莱州府有如病入膏肓,殊难措手。欲使贫困混乱的莱州府改天换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他到莱州十多天后所写的《到郡十余日始得退埽闲轩默坐得句》里可看出,他当时面对现状,没有将难以完成的使命勉强加给自己,而且深知河清民安只是个遥遥无期的梦想:“塞上承天语,民刁默化难。霸才思管宴,律意窘申韩。夜烛求生苦,新霜触梦寒。洋洋旧东海,何日挽狂澜。”先前到热河陛辞请训时,嘉庆帝曾告诉他莱州府“民刁默化难”,意思是要他以严刑峻法治之。夜晚,张问陶秉烛伏案,思以宽大之策,竟至深夜无眠。他头脑很清醒:改天换地的事情做不了,安抚一方民众的具体事务还是有信心完成的。

天不作美,事与愿违。嘉庆十五年,莱州府春季大旱、夏秋时节水灾,所属州县严重歉收。他十月到任,接手的是一个民情紧急、十分棘手的乱摊子。他竭尽全力应付这一局面,且上书上宪,请求缓征田赋并借仓谷济民,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而此时所属七州县严重缺粮,民情惶惶,实不能支。张问陶又“束于功令,愧不敢效汲黯所为”,只好亲赴济南,反复交涉于上官,最终也只得到一个允许借种籽的答复。返回莱州后,他不等不靠,积极采取措施,对百姓减免粮赋,以赈济饥民,才勉强帮民众度过这一难关。

然而,灾难并没有到此结束。嘉庆十六年(1811),莱州府境内再次发生春季大旱、夏秋大水之灾,两州五县大面积庄稼歉收,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民情紧急,力不能支。张问陶发动富裕人家捐款捐粮办粥场,千方百计赈济灾民,各地“全活甚众”。

断案

张问陶任莱州知府期间,为官清正廉明,遵循为政之道,不畏豪强,刚正不阿,审理案件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

莱州府所属昌邑县有一个举人叫陶尔昌。他向县典史唐如松贿赂二百两银子,将家里的帮工蒋成害死,并强奸霸占了蒋成的妻子邢氏。昌邑知县陈星五袒护属下,包庇坏人,胡乱判案,当地民怨沸腾。张问陶获悉后,调齐全案卷宗,对当事人一一审问,终于查清案情,最后惩办了豪绅陶尔昌、贪官唐如松、知县陈星五,为百姓出了一口气,“一时舆情大快,好事者且编为歌谣以诵其事”。

州民陶文凤乘其弟陶文麟外出之机,企图强奸弟媳丁氏,结果被丁氏用利器戳死。陶家人将丁氏告到官府,要求以杀人罪将丁氏处死。因死无对证,案情不明,县官无法作出判决,便将案件呈控至莱州府。张问陶悉心研审,尽得其实:丁氏杀死陶文凤,系拒奸杀人,故判丁氏无罪。百姓都称赞张太守断案公正。

莱州府所属即墨县富家子屈培秋杀人后,用200两银子收买贫民王小山充当“替罪羊”。张问陶主持公道,为百姓伸张正义,判处屈培秋死刑,对王小山从宽免责。判决公布后,大快人心,皆称明断。

嘉庆十六年七月,张问陶因公赴济南。因其“恃才傲上”,山东巡抚同兴早就对他怀恨在心,正准备上奏弹劾他,而山东布政使孙星衍却极力保护张问陶。当时正好有一件拖了好久的大案难以审结:郯城县有一大盗,“桀骜狙诈,屡断屡翻,承讯官皆莫可如何”。巡抚大人就对布政使说:“如果张太守能够审结此案,就让他继续回去担任莱州知府;否则弹劾罢官。”山东布政使与山东按察使商议后,就带张问陶到按察使司审案。他们问张问陶:“几日可以结案?”张答曰:“三日足矣。”审讯开始后,张问陶让人拿来“佳酿一瓮,干脯一盘”。他两腿张开坐在炕上,且酌且问嫌犯年龄、居址及父母兄弟、家中琐事等。次日如之。第三日,又讯其家常,竟发现嫌犯三日所言无一相合。张问陶遂传令,撤掉酒脯,备刑具待用。他正色对嫌犯说:“前官所讯均属实,为何反复?”盗贼连声喊冤。张问陶拍案厉声呵斥道:“三日问之琐事,以证汝之反复,虽严刑处死亦不为过。汝须自忖,毋自讨苦吃!”盗欲强辩,张问陶则命令左右:“严为用刑,毙命勿论!”盗贼即叩头乞命,情愿吐实,发誓不再翻供。张问陶大喜,立命画供,其案遂结。这起久拖未决的重大盗案,张问陶竟在三日之内了结,一时在山东传为美谈。

罢官

张问陶上任后,尽职尽责,深入州县了解民情,清理积案,赈灾济民,考试童生,奖掖后进,受到民众欢迎。然而,最终还是落得个被迫辞官的下场。为何?这还得从他为民求赈济说起。

嘉庆十五年,莱州七州县遭遇春旱秋涝大灾,严重歉收,百姓食民不果腹。张问陶在领导县民自救的同时,于初冬向山东巡抚陈情,请求发放仓谷,以赈济饥民,结果迟迟未见答复。

嘉庆十六年正月,张问陶前往济南,向山东巡抚面呈灾情,请求发放仓谷,以救灾民,仍无果。二月,张问陶目睹七州县灾情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无能为力。三月下旬,他再次去济南,面求借粜兼施。但巡抚大人迟迟不决,朝三暮四;同僚中也有人冷言冷语,说他沽名。张问陶淹留济南一月之久,也仍无结果。闰三月下旬,愤懑无奈的张问陶月夜独自泛舟济南大明湖,慨然有作云:“朝三暮四已经旬,咫尺湖光负好春。明月何曾私照我?夜风且莫暗吹人!黄杨已厄今年闰,黑海难迷隔世因。别有烟波心淡远,船窗呼酒沃冰轮。”回莱州府后,他才得到山东巡抚的回复,只允许借种籽。张问陶对此非常气愤,他不理解上司为何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竟如此冷酷。

嘉庆十六年夏秋,莱州府七州县又遭涝灾,秋收复歉。省里的救济粮谷又迟迟没有借拨下来,民愈惶惶,哀鸿集野。尽管张问陶千方百计煮粥施赈,暂解饥民燃眉之苦,但灾荒连年不绝,煮粥施赈已无济于事,民情日趋孔急,州府已无能为力了。在此情况下,张问陶多次去济南陈情,上宪大吏却置若罔闻,无动于衷,这再一次使张问陶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懑。

灾情无法解救,莱州府遍地灾民,张问陶深感痛心。他为此而坐卧不安,竟至忧愤成疾。

张问陶洁己爱民,不事趋奉,视宦味如嚼蜡,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加之嘉庆朝国势已经由盛到衰,白莲教起义弄得国势江河日下,危如累卵,所谓“圣朝盛事”已荡然无存,清政府已成为病树和沉舟,在此情况下为官,乃是不明智之举。因此,他决定以称病为由,愤然辞官。

嘉庆十七年(1812)正月十七日,张问陶辞官文书稿成,又赋诗云:“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仙名虚挂蓬壶籍,郎署还歌獬豸冠。海国浮踪双鬓改,郡楼春梦五更寒。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辞郡留题盖公堂》有云:“乐圣何妨且避贤,无田也自说归田。”他感慨“盖公清静师黄老,治谱遥遥竟不传”,实指今日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

二月九日,张问陶正式交卸。他口占云:“印床洒扫吏人稀,春正平分我亦归”;“搂指自惭蘧伯玉,已成四十九年非”。

卸任前,张问陶用自己的全部积蓄购买了七百石粮食,捐赠给莱州府七州县的灾民们。

辞别

张问陶辞官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知府而惋惜。

嘉庆十七年二月二日,掖县知县冯春晖(字旭林)邀刘墀(字敬斋)、章昌煟(字勉庵)、姚淦(字绍苏)、杨嗣勉(字燮亭)等好友一起,在大基山道士谷为张问陶饯行。酒后张问陶给道士战信贵留下一柄铁如意,并题句志之:“道士谷中谋一醉,道人笑我辞官易。眼前僚友总神仙,不数离情数灵异。是时红杏犹未花,蒙蒙千树含春气。岩石奔腾大斧劈,盘松天娇游龙戏。时有仙云落酒杯,真人会亦来天际。莫将红旆恼山林,合唤青猿充仆隶。浮世功名为谁设,此身进退原无例。斜阳溟溟暗西岭,道人秉烛攀归骑。东坡玉带镇金山,我亦回鞭留法器。乘风他日过东莱,还我铮铮铁如意。”最后一句“乘风他日过东莱,还我铮铮铁如意”,说明他希望有一天能再到莱州来看一看。

二月二十六日,张问陶的好友杨嗣勉、冯春晖、傅寿卿、陈柏堂等人,再次在道士谷为其饯行。

在离开莱州府前夕,张问陶以诗赠别,写了许多发自肺腑的佳作。如:“簿书久已妨诗草,衣食从今倚砚田”;“但捧心肝朝北阙,且留面目见东川”;“褰裳莫叹埋名早,超海浑忘勇退难”;“闲门松竹是余情,金石图书养性情”;“但使乡闾熏善德,何须谈笑博公卿”。他认为,只要对得起府属及莱州府百姓,有惠于他们,就决不对公卿迎合讨好、以图博得好评。

交卸后,僚属、士民纷纷饯送,张问陶有诗留别。远近索书者不绝,他口占记其事:“秋蛇春蚓太绸缪,官吏绅民次第求。四海墨花飞不尽,又留千纸在莱州。”清代诗人袁洁《蠡庄诗话》云:“张船山先生以绝世清才,出守山东莱郡,旋引疾而去……闻先生去莱时,求诗索字者遮道攀辕。先生倚马吟诗,随手挥洒,可谓名士风流矣。”

三月四日,张问陶离开莱州前往苏州。他为什么不回老家四川遂宁而前往苏州?原来,因故乡“老屋生前破”,无田可归耕,而平时诗朋画友又多在江浙地区,且苏杭一带在明清两代是中国的文化中心;特别是苏州,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文学之盛甲于天下,所以他决意到那里去安度晚年。

离开莱州时,张问陶口占云:“角巾西笑赋还乡,佳句依然在锦囊。野鸟一声呼晓梦,林花五色绣春光。鱼龙怪幻洪涛远,车马平安古道长。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振旧诗狂。”大有陶渊明《归去来辞》、《归田田园》的意味。因官场事不屑一谈,谈起使人烦恼,谈了也于事无补且还会引火烧身,所以“绝口不谈官里事”。由此可见张问陶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厌恶和坚决果敢与之决裂的情怀。尽管如此,他却并未忘世,将再作诗狂,看得出其处世态度仍是积极的。

张问陶出莱州府城后,从平度到昌邑道中感云:“天意苍茫地苦贫,救灾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客,忏尔流亡一郡人。”他“束于功令,愧不敢效汲黯所为”,“乃称疾而归”,但关心人民疾苦的可贵品质卓然可见。行至潍县,他作《潍县道中》云:“无定官如上下潮,谁从尘海见丰标。百年多少潍夷长,忍俊惟余郑板桥。”俗语云,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有政声,因违忤上官而被罢,张问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张问陶为官22年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从检讨到御史、从御史到知府、从京师到山东,没有半点劣迹,亢爽有志节,不屈从上司,乃傲伟丈夫。

嘉庆十七年四月下旬,张问陶抵达苏州,侨寓虎丘。他居于苏州,却时常惦念着饥寒、灾难中的莱州府百姓。他在《寄莱人》诗中写道:“经年领郡总思乡,身混鱼龙堕渺茫。手送双丸出东海,梦随千佛到西方。飘摇退鹢情虽隐,散漫哀鸿事可伤。辽左流民安堵未?归人犹自滞金阊。”可见他对莱州府人民的深情厚意。

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四日,张问陶因患恶性疟疾病逝于苏州寓所,享年51岁。

新闻推荐

多科室联手“抢”回患者生命 莱州市人民医院收到锦旗

“感谢莱州市人民医院、感谢心脏血管外科团队,是莱州市人民医院给了孩子一个母亲,维护了家庭的完整。”近日,莱州市金城镇的...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