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武玉明来济捐献造血干细胞儿子为他点赞:爸爸是中国好人
本报记者陈晓丽
退伍老兵
捐献造血干细胞
15日早上6点,千佛山医院病房内,来自沂水的武玉明早早起床,准备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打了动员剂,经过一系列准备,9点采集工作正式开始。“刚开始有点小紧张,现在已经好了。”武玉明笑着告诉记者,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妻子李海霞。
“也可能是因为当过兵,身体一直挺好,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武玉明今年42岁,1994年参军入伍,一待就是四年,历任副班长、班长、代理排长,服役期间曾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带兵骨干、学雷锋标兵等。
李海霞看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告诉记者:“他一直是个热心肠的人,看谁有需要不帮一下心里过不去。”据了解,武玉明曾多次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无偿献血800毫升。
2015年8月,他在青岛李村献血车献血时,看到了车上发放造血干细胞的宣传资料,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情况后,联想到身边一些白血病患者的遭遇,武玉明毫不犹豫地做了留样和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很激动,听说很多人登记以后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等到捐献的机会。”2016年6月,武玉明接到红十字会电话通知,告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型初配相合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经过后期高分辨检测体验等工作,最终确定与患者配型成功。“能配型成功对我和对方都是很幸运的事情,如果我们俩的身份交换,相信他也会在我生死边缘的时候拉我一把。”武玉明说。
武玉明年近70岁的父母得知这件事后,表示无条件支持,“能帮到别人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能帮的话就帮他一把。”武玉明17岁的儿子刚开始有些担心,武玉明通过介绍相关知识,最终让儿子也投了赞成票,“爸爸,你是中国好人!”
来到济南后,武玉明特意买了一张趵突泉的明信片,让工作人员帮忙转交,鼓励对方勇敢对抗病魔,“像泉水一样奔腾不息”。“我想告诉他,人与人之间并不冷漠,而是温暖的,面对疾病他不孤单,周围还有很多人关心他、帮助他。”武玉明说。
10年来,
他累计献血4200毫升
当武玉明躺在病床上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同时,43岁的庞利正乘车从泰安赶往济南,为下周一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做准备。“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儿,但对对方来说,却是一件关乎生命的大事儿。”庞利说。
2000年8月1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庞利参加了无偿献血,成为泰安无偿献血行列中的一员,从此他的人生便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多年来,他已捐献全血11次,累计献血量达4200毫升。
早在2011年6月,他在泰安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时,了解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情况,随后毫不犹豫地做了留样和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6年12月,庞利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型初配相合,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征询电话时,他义无反顾地答应了捐献。经过后期高分辨检测体验等工作,最终确定与患者配型成功,计划于3月20日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
“非常荣幸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茫茫人海中,能够配型成功,捐髓救人,是幸运,也是缘分。”庞利说。因为家人并不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儿,一开始并不赞同庞利的决定,但在庞利的耐心说服下,家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支持。
在捐献前的日子里,庞利经常电话联系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咨询捐献需要注意的事项。得知不能感冒,庞利生活中处处小心,为确保捐献前身体健康,他连平时最爱的足球运动也暂停了,“没有什么比救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
新闻推荐
千篇一律?文化再好也难入心 传统文化进校园还需在差异性、地域性、体验性上下工夫
明珠小学与市博物馆联合开展的“谢师礼”活动(资料图)。经典诵读、主题文化展示……这是目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形式相对单一,地域性、体验性尚待提升,很多学生、家长及老师们的...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