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女英雄张嘎丽娅
张嘎丽娅,世人鲜知的名字,中俄混血儿,她的父亲出生于莱州。张嘎丽娅是抗战女英雄,青春年华定格在17岁。6年前,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当地民众联合俄罗斯顶尖艺术家,为其竖立起12米高的青铜塑像纪念碑,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函摘句:“我们的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张嘎丽娅,和当年苏联少年女英雄卓娅、中国少年女英雄刘胡兰同处于一个时代。黑龙江省政府于去年7月1日批准张嘎丽娅为烈士。为此,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在今年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同时推出专题报道。
笔者观看今年5月4日晚上的央视新闻联播,见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黄金时段推出《新儿女英雄传》系列报道,首播的是《和平天使嘎丽娅的故事》,说张嘎丽娅是中俄混血儿,青春年华定格在17岁。又看当日《人民日报》抗战记忆万字文章《倒在黎明前的和平天使》,报道的主人公也是张嘎丽娅。相同的报道对象,由国家两大主流媒体在同一天同时推出,使我饶有兴趣地展报细读。文中一处提及抗战少年女英雄张嘎丽娅的“父亲张焕新生于山东省掖县”,或地域观念使然、英雄壮举触动,这寥寥几字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竟使我当晚通读了两遍,有些段落不下五次划杠细读,似在寻找英雄的蛛丝马迹:英雄的老家到底是莱州的哪个镇哪个村庄?乡亲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流淌着莱州血脉的少年英雄吗?事情原委到底怎样?
经和绥纷河市有关方面沟通了解及看报知道,张嘎丽娅的父亲张焕新生于山东省掖县即今莱州市的百姓农家,从小跟叔叔“闯关东”“跑崴子”,做以货易货的毛皮生意,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1922年落脚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做了一名列车押运员。就在此年,张焕新遇到了17岁的苏联俄罗斯族姑娘菲涅格拉,菲涅格拉于上一年离开有13个孩子的苏联贫苦家庭,随难民逃到绥芬河讨生活。后二人在绥芬河举行婚礼,妻随夫改为张姓。1928年,他们生下中俄混血的女儿起名张嘎丽娅,嘎丽娅另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全家人视她如珍宝。在当年不大的绥芬河市,有不少人认识年少的嘎丽娅:留着长长的辫子,爱打蝴蝶结,爱穿连衣裙、小靴子,喜欢唱歌,乐于助人,眉目清秀,亭亭玉立。1945年嘎丽娅17岁,身高1米7左右,之前毕业于露西亚俄侨学校的她,会俄语、汉语。因1933年日军侵占绥芬河推行奴化教育,中国学校、俄式学校都增设日语,嘎丽娅的日语成绩也很好。重大的历史事件定格在1945年。是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但驻守在绥芬河城北天长山要塞的2500名日军,依赖牢固的工事、囤积的大量战略物资及配备的轻重武器,致使苏联红军攻击时遭遇了猛烈还击。强攻意味着伤亡。苏军暂停强攻,调遣机械化部队集结,坦克整装待发,重炮阵地部署完毕,对其要塞暂时封锁。同时苏联红军绥芬河临时司令部决定向该要塞遣人劝降,以抓住紧迫的战机。当时劝降日军是对众多边境要塞现实的考量。一苏联军官急切寻找会说日语的,嘎丽娅恰在就近,所有的视线一下子聚集在她身上。此时此地,苏军寄希望于她能以流畅的俄语和日语,帮助说服日军接受即将到来的和平,以避残酷的死战。此时其弟弟张树烈陪同妈妈也在不远处,看到嘎丽娅姐姐镇静、温顺、自信的样子,走过来对妈妈说:“红军征召翻译,让我跟他们上要塞,去劝日本人投降。”母亲哭着,解下自己红色的花头巾披在女儿肩上,嘎丽娅还想说什么,可战事紧急,军官催促她,就和四个苏联红军乘汽车向要塞驶去……嘎丽娅8月11日上山,12日仍未归。从13日开始,苏联红军持续三天三夜向着天长山万炮齐发,主峰削去3米多,山上土层剥去十几米厚……在嘎丽娅和苏联红军对日劝降的一天多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无人知道,劝降的情节更成了一个迷。每个人谈论起此事都唏嘘不已,有的说嘎丽娅上山劝降被日军当场杀害,有的说死于乱军,还有的猜测是会不会被封进地堡饿死了。军方未能对其做出书面结论,嘎丽娅等被列入战争失踪人员。苏联老红军菲多尔琴科曾在嘎丽娅劝降前与之有过接触,终老时无数次对家人说:“我这枚红星勋章应该是嘎丽娅的。”历史像一站站向前的列车,接下来新中国成立、中苏论战、改革开放、边贸重开……嘎丽娅的故事在绥芬河老人们口中一次次被提起。张焕新则一直由妻子菲涅格拉陪伴着,包括“文革”期间,辗转迁离。直到1980年4月,安葬了丈夫,菲涅格拉随儿子离境,逝于乌苏里斯克。张焕新若活到现在,推测年龄应在120岁左右,英雄张嘎丽娅今年是87岁诞辰。1984年,绥芬河地方史志编辑孙伯言在一份上世纪60年代的公安档案中看到寥寥数语:“当地居民张焕新的中俄混血姑娘三次到北山劝降日军,英勇牺牲。”一个年少的姑娘,连同她身后恢弘的场景,加之史志职业的求实探索精神,令孙伯言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近30年不断寻找所有与嘎丽娅有关的片段。嘎丽娅的故事本就一直在绥芬河口耳相传,孙伯言的行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众多热心人的帮助。孙伯言得到了当年菲涅格拉带回俄罗斯的女儿嘎丽娅的照片。孙伯言请到了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恰尔金院士等多名顶级艺术家,为嘎丽娅设计塑像。2009年,绥芬河市民在市中央用青铜为嘎丽娅塑起一座雕像纪念碑。孙伯言将嘎丽娅和纪念碑的故事致信俄罗斯总统普京,普京热情回信,其中一段话镌刻在6米高的基座上:“我们的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至此,未发现涉及“掖县”“莱州”地名的更进一步的提法,以及其张姓族人的人脉信息。我心有不甘,询问市民政部门,翻查《莱州市志》及相关抗战回忆书籍,电话求询数千里之外的孙伯言先生,均无新收获,想就此止笔。不料想,稍前截稿时电询绥芬河市政府办公室又知,贵市还建有嘎丽娅纪念馆,馆长于观春负责任地回电说,现在绥芬河的英雄的堂妹说老家是莱州市的吕村,家中还曾有其父即嘎丽娅的二叔名叫张永新……为此,撰写该文,以期引起当地公众关注,或许能寻找到英雄老家更多的信息,使莱州的少年英雄在我们心中有一个精神上的“乡土归宿”。毕竟,张嘎丽娅和家人经历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国家民族跨越解放前后的百年历史,这段承载着家国百年的厚重历史,奠基了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张嘎丽娅和她父母都是各自国家底层百姓,正是这一介平民,为我们开放的民族又架起一座国际友谊的桥梁;张嘎丽娅本是纯情善良的军使翻译,丧心病狂的日寇恶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国际惯例,致使张嘎丽娅献出了青春年华,更激起人们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决心和行动。毕竟,不仅仅因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偶现不知的与“掖县”有关的抗日英雄是幸事,窃以为,先辈蘸血为文,写下国运兴衰与我们每个个体苦乐悲喜的每一次共振,从而成就了今天。过往和当下,如两点之间的连线,无可置疑地决定着接下来的走向。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必定会英雄辈出,值得今人去追踪,去探究,记住她(他)们的名字,为有从我们热土上走出去的英雄而自豪!杨君
张嘎丽娅照片。
矗立在绥芬河的张嘎丽娅雕像。
嘎丽娅老家的约150年的祖屋。
新闻推荐
喜彩莲(1916-1997),原名张菡香,掖县(今莱州市)人,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喜彩莲10岁时,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工旦。12岁在...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