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育种室内热浪袭人莱州姜种吐露新芽, “老根据地”渴求新变化

烟台日报 2016-10-01 16:32 大字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然而在烟台的大姜主产区莱州,姜农们早已经开始了一年的忙碌。3月15日上午,驱车行驶在莱州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姜农们犁地、施底肥、检修机具,为大姜播种做准备。

上午9点,记者来到莱州市程郭镇无根枣由家村,这里是莱州大姜种植的“老根据地”。村里的大小洗姜厂都打出“今日收姜”的牌子,村里一家大姜农店开业正组织文艺汇演。

莱州种植大姜历史悠久,已有数百年历史,然而近代莱州大姜的却是源起由家村。享誉全国的“莱由”牌大姜就是在这里培育成功并推向全国,早在十几年前村里播种的大姜就取得了无公害证明,村里出产的大姜曾远销欧美多个国家。

在村西的一家洗姜厂,老板由万瑞正在清点收购的大姜准备发往北京市场。“目前大姜的收购价仅为每斤1块3左右,农民基本赚不到钱。”由万瑞说,去年同期大姜收购价在3元以上,今年只有1块多,姜农基本无利可图,售姜的积极性也不是很积极。他的洗姜厂满载的收获量一天可以达到2-3万斤,但昨天一天仅收上来3000多斤。

过低的姜价不仅打击姜农的出售热情,对姜农的种植热情也有伤害。由万瑞说,近年来,大姜价格一直起伏不定,每逢价格曲线的低端,姜农大都会削减种植面积。

村民王胜友正在家门口忙着检修大姜播种机。虽然春寒料峭,但他家的“大姜育儿室”里热浪袭人,温度保持在35度以上,3000多斤姜种已经吐露出了新芽。虽然价格走低,但他仍然准备按计划播种4亩大姜,因为他觉得虽然辛苦点,“种姜仍然比种庄稼合适”,收益要高。

王胜友今年50岁了,摆弄大姜有几十年了。目前,在无根枣由家村种植大姜的年龄最小的也已经46岁,“主力军”年龄大多是在46-60岁之间的“年轻人”。王胜友说,原因很简单,种姜是个体力活,60岁以上基本没气力拨弄,只能帮着打打杂,而年轻一代则基本没人在村里居住,更没人以种大姜为生。

大姜种植是个费时费力的活计,每年从正月里就开始大姜催芽,然后一直忙活到上冻前。最累的时段当属收姜的季节,3-4亩大姜需要两个整劳力忙活上将近一个月。“种不动姜”的难题让“有利无利常在行”的姜农们采取“岔帮种”的耕作模式,几户人家联合起来以“抱团耕作”的模式进行大姜的播种、收获、窖藏。“曾经的‘大姜第一村\’如今种姜落后了。”对此,村支书由春平也有些无奈。由春平说,这种“落后”表现在多个方面,原来4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种姜现在仅有100多户坚持种植,种植技术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拱棚种植,种植地块比较零散,销售模式还是“卖到洗姜厂就完事”……散户种植地块不统一不便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散户销售难以组织起统一外销,缺乏一个上规模的大姜批发市场等因素成为莱州大姜的“短板”,很长时间以来,莱州姜农往外销售大姜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上低上一截。

曾经,莱州大姜是国外市场的香饽饽,现在虽然也仍然进行出口但份额少了很多。无根枣由家村的大姜曾经就销往欧美多个国家,而现在,虽然村里从事大姜收购的洗姜厂有很多,但基本没有从事出口的了。原因在于出口手续办理“太麻烦”,而这种“怕麻烦”也是缺少市场自信和品牌化经营不够的表现。

由春平说,近年莱州大姜一直谋求变化,朱桥、城港路等地的姜农已经开始尝试合作社统一大棚种姜,而莱州大姜批发市场也正在建设当中。今年,无根枣由家村也计划好好做一做大姜文章,让村里的优质大姜给村民们带来切实的效益。他们计划在村南整合地块规划建设一批大棚用以大姜种植,同时,通过网络、微信平台等渠道宣传推介无根枣由家村的优质大姜,打好品牌效应,切实提高姜农的收益。YMG记者李仁通讯员王杨刘楠宋爽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夏邱镇党员培训唱响知行合一

本报讯(通讯员孙芳菲周辛雨夏源众)为进一步强化党员培训工作,夯实党员培训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莱州夏邱镇党委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精心设计“廉政、理论...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