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贵三年贱三年 咋走出这怪圈

烟台日报 2016-08-25 12:37 大字

YMG记者李仁摄影报道通讯员王杨刘楠尹同萍

2011年,生姜每公斤价格1.2元;2012年,每公斤2元;2013年,每公斤10元;2014年,涨至每公斤14元。

姜价,贵三年、贱三年,这种“过山车”式价格走势,姜农适应吗?价格高位运行,会不会引发盲目跟风种植?

价格起伏大种植面积却稳定

在莱州市程郭镇石格庄村,一排排大姜覆膜大棚在阳光的折射下十分刺眼,大姜种植已经进入尾声。“俺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姜,经历过1996年的10元每斤最高价,也经历过几毛钱一斤的最低谷,姜农都适应了。”莱州市程郭镇石格庄村书记李召晓说,“姜价两三年就是一个轮回,有高有低,但谁也没办法准确预测哪年高哪年低。”

据李召晓回忆,1994年,大姜大面积丰收之后,价格却一路走低,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95年,姜农们不忍心低价贱卖,就把数万吨大姜压在窖子里,最终收购价落到了每斤不到一毛钱,只能眼巴巴看着生姜烂掉……可到了1996年,莱州大姜的收购价格又一度创下每斤13.6元的天价。

价格高,农民种养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低。但是种不种,并不全由价格说了算。李召晓算了笔成本账:“生姜价格是贵,可今年的姜种也贵,我这一亩地用了700斤姜种,算下来就是5000多元,鸡粪加复合肥1500多元,还有耙地、农药、地膜的花销也得300多元,中间还得雇工,全加起来每亩成本不少于7000元。”所以,虽然今年价格高,可面积也不会增加到哪去。

莱州姜农李士义也有同感:“姜瘟、烂脖子病厉害着呢,动不动就没收成,这么大的投入,风险又这么大,以前没种过的一般不敢折腾。”

在石格庄村,今年的大姜种植面积基本跟去年持平,维持在500亩左右,这有力印证了姜农们的看法。

只要价格高于1元就比种麦子划算

尽管价格起伏不定,但李召晓对种姜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大姜价格只要每斤高于一块钱,种姜就比种玉米、麦子等农作物上算。”“小波动肯定是有的,但绝对不会大面积扩或弃,毕竟都是种了几十年的姜,大家心里都有数。”莱州市大姜协会秘书长孙竹生说。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莱州大姜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种植范围遍及莱州所有乡镇,其中驿道、程郭、平里店、沙河等镇街是大姜种植的重点产区。“全市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平均亩产4500公斤,年总产量约45万吨,这些大的数字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

不盲目跟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求失衡,既有利于稳住姜价,也有利于保证姜农收益。

打破大起大落怪圈还需市场信息指导

这些年,农产品价格大涨大跌事件屡有发生。有专家分析,这与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农民多以眼前价格决定来年生产量密切相关。

为打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怪圈”,这些年,莱州市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加强业务指导,采取培育种植基地、引导成立合作社、加强培训服务等措施。除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外,农业部门还不断强化信息服务的能力。通过专家讲解,引导农民调节生产。但在预警能力方面,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市场的确不好预测,另一方面是缺乏专门的专家队伍。”孙竹生坦言,对于基层农业部门而言,提高预警能力的专业性、精准性,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莱州探访,无论是姜农还是洗姜厂老板,甚至大姜进出口企业,都对“信息”表现出渴求。“现在农民最缺乏的,就是市场信息的掌握上,要解决好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矛盾问题,任重道远。现在某种程度上讲,农民不缺技术,缺少的是有效的市场信息的指导。”李召晓说。

“现在农民最缺乏的,就是市场信息的掌握上,要解决好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矛盾问题,任重道远。”

专家支招

多渠道深加工大姜才能畅销不衰

孙竹生分析说,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要摆脱农产品价格“过山车”式的波动,还需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实现市场需求与农产品供给量的动态平衡。

“不是莱州这一层面能都解决的,加强信息对接应在国家层面进行设计,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以适度的调控,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的有序生产和流通,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孙竹生说,要建立包括小品种蔬菜在内的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形成生产、销售全覆盖的信息指导网络。依托这一网络可测算出全国各地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哪种蔬菜在哪里生产多少,卖到哪里,价格多少,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发布市场预测预警。

破解姜价“过山车”,还需搞好大姜深加工,以此提升姜农收益,获取更多附加值。“深加工企业的缺乏,间接影响姜农收益。”孙竹生说,虽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驿道、程郭等镇街探讨进行了姜粉、姜晶等产品的深加工,但莱州外销大姜以鲜姜销售为主,产业链条不够长,无法获得最大收益。多渠道开发深加工产品,通过细分市场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应该成为莱州大姜畅销不衰的现实选择。

新闻推荐

两端在外,不透支环境;循环产业,吃干榨净减少污染———, 莱州石材博弈“微笑曲线”两端

5月15日大清早,李海青像往常一样到工地看上一眼,项目开工以来,他操碎了心。这个工地,对李海青带领的格瑞特石材,甚至对莱州柞村镇石材产业发展的意义不同寻常...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