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造特色教育文化名片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烟台日报 2016-08-25 12:12 大字

谭国臣徐燕晨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都明确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使学校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鲁东大学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思路与目标,制定了《鲁东大学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兴校”战略的意见》,明确了“特色兴校”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方面继承发扬办学84年来积累形成的文化和优势,另一方面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培育打造新的办学特色,加快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积极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目前,学校定位合理,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培育打造了独具鲁大特色的教育文化名片。

名片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

回顾鲁东大学的发展历史,教师教育始终是学校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从发轫之初的山东省立二乡师到胶东公学下设的师范部,从胶东师范到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学校经过了28年的中等师范教育和26年的高等专科教育,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当时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被誉为“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排头兵”,为胶东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烟台师范学院到今天的鲁东大学,作为烟台教改实验区教师的摇篮、教育改革的思想库,学校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助推烟台素质教育成为全国的学习典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烟台市中小学教师中我校毕业生有12000余人,占53.6%,其中400多人被评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特级教师,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中我校毕业生超过65%,他们在基础教育一线辛勤耕耘,支撑了整个胶东地区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烟台基础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根据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需要,坚持“双向互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与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地合作、联合育人的教师教育模式和长效机制,实现了高校与地方教育发展的互利双赢。2011年,学校获批全省重点建设的20个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学校整合校地教师教育资源,除继续完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工作机制外,还依托教师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智力引领等方面与烟台市政府开展深层次合作。2012年,与地方政府又合作成立了鲁东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开展了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共同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2013年,教育部在我校召开全国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现场会,150多位来自全国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负责同志参观学习了鲁东大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目前,学校4个项目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统筹规划的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教材10部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教师与烟台市基础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了各类教研课题34个,合作完成了50余万字的《烟台市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调研报告》,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弘扬红烛精神,全方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特色项目,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立足专业发展,校地联合,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的教改课题,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在国内教师教育专业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当前国内教师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后,鲁东大学坚持以为地方培养优秀师资为己任,积极加强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强调以综合性促进师范性,以师范性彰显综合性特色优势,大力增强教师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水平。2007年,学校成立了集教师教育培养和培训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学院。学校现拥有师范专业20个,涵盖了基础教育所需教师的学科专业领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生以教育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技能强、综合素质高、敬业精神好,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2012年,学校依托教育学一级学科,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标志着学校创新教师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

名片二鲁大作家群声名远扬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一批包括萧平、张炜、矫健、曲波(词作家)等30多位学校师生的文学成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鲁大作家群”的说法逐渐流行于世。“鲁大作家群”,这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和文化成就在国内高校实属罕见,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是学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塑造出的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形象品牌。鲁大师生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早在30年代的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时期,就有著名作家臧克家、何其芳、吴伯箫担任学校的领导或教员。40年代的胶东公学时期,学校培育了曲波(《林海雪原》的作者)、江波(《雾中过三峡》的作者)、孙波等一批建国后卓有建树的作家群。学校创办高等教育以后,师生的文学创作传统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进入上世纪80年代,“作家群”忽如火山喷发般迸发出炽热的激情,创作水平与作家数量上都得到了迅速提升,真正地体现出“群”的特征与规模。作为鲁大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现任省作协主席张炜,鲁东大学78级学生,他的作品多次在海内外获得茅盾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长篇一等奖等重要奖项。曲波,鲁东大学85级学生,国家一级作词,被业界誉为当代词坛上的“栋梁级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孙为刚,鲁东大学86级学生,其报告文学《远洋渔歌》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宋别离,鲁东大学94级学生,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海的女儿》获冰心儿童文学奖。新时期下,独特的创作传统也激励着在校学子的创作热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为“鲁大作家群”的壮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两个学子作家的偶然出现可以依靠地缘文化的无意支撑及哺育,然而“鲁东大学作家群”的成长从

“无意”到“有意”,从偶然到必然却始终离不开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奉献笃行的园丁。

学校以促进人的精神个性自由发展为根本,有针对性地打造适合文学创作的育人机制和办学特色。首先是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设置了以培养写作素质为核心的专业特色方向与课程体系,此举为山东省省内首创,为作家群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其次,为适应培养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求,学校以文学社团为依托,以文学刊物为园地,为作家群的成长提供了活跃的舞台与空间。学校一度出现了级级都有文学社的盛况,“贝壳”文学社、“同学”文学社、“大地”文学社、“树人”文学社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学子们依托社团,吟诗唱和,撰文切磋,激荡着青春的心灵。第三,为适应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写作实习作为深化手段,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检验写作质量,促使写作水平稳步提升,为创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运行保障。第四,为适应学生创作成才的需求,学校以优秀作品的编辑出版、推荐发表作为转化形式,激励着代代学子作家由校园起航,点滴之积终成气韵斑斓。2013年,创刊35年的校内读物《贝壳》,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连续性内部资料,为校内文学创作建立起习作发表的固定园地,进一步助推学子实现作家梦想。2007年4月,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来校参观考察“鲁东大学作家群”展室并为其揭牌时,挥毫题词“人杰校灵”,高度评价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就。

名片三胶东文化研究独树一帜

胶东文化,是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自有人类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性区域文化。2004年7月,为了更好的研究发扬胶东文化,助推烟台成为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学校专门成了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下设胶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胶东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胶东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胶东开埠文化研究中心、胶东仙道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是目前胶东唯一独立设置以地方文化为研究重点的研究院。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自建院以来,与地方单位密切开展合作,联合主办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成为省内胶东文化研究的学术重镇。学校相继召开了三次以胶东地区全真道文化为主题的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昆嵛山与全真道》、《丘处机与全真道》、《问道昆嵛山》三部国际学术论文集,提升了国际全真道文化研究水平,为扩大胶东文化学术知名度、打造胶东道教文化国际品牌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具有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为山东沿海港口城市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事实根据,对山东沿海港口城市的申报活动产生积极影响。2008年,胶东文化研究院与联合国“泛丝绸之路系列活动”组委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蓬莱),会后编辑出版了《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举办了“登州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暨《落帆山东第一州》中韩学术研讨会”(蓬莱)。学术会议的召开改写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版图,把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时间向前推进数百年,取得了宝贵的学术成果,引起了联合国专家的重视。

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还立足区域文化建设和提升烟台的城市形象,出版了《胶东文化概论》等学术专著12部;与烟台市政府、烟台市胶东文化研究会等联合,陆续出版了《烟台历史文化丛书》、《胶东文化研究丛书》等系列丛书,共出版胶东文化研究专著近20种;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先后受烟台市政协委托,主持“烟台市文化通览”学术主编工作,预计将完成近300万字项目研究;受烟台市委组织部委托,完成了《胶东人民支前》等项目;受蓬莱市政府委托,完成了《落帆山东第一州—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登州》研究;受莱州市政府委托,完成了《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莱州》等;受长岛县政府委托,完成了《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长岛》等。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累计承接各类地方文化项目十余项,为推动胶东文化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特殊贡献。

2013年,学校党委进一步加强对胶东文化研究的领导和建设,经研究决定拨付专项研究经费60万,启动了首期“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系列项目”,先期启动了“胶东红色文化研究”“胶东海洋文化研究”“胶东开埠文化研究”“胶东仙道文化研究”“胶东民俗文化研究”五大系列40个项目。上述项目的启动和研究使我校成为省内胶东文化研究成果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学术中心,为烟台市委建设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术智力支撑。

倡导绿色理念,合理规划布局校园建设。绿色,彰显着宁静、代表着畅通、意味着生态,鲁东大学的校旗、校徽以及形象标识系统基本色均采用绿色。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学校进一步倡导绿色理念,本着以人为本、传承历史、保护环境、创新发展的原则和精神,依托学校现有自然环境和实际条件,充分考虑新、老校区的传承、协调、创新、统一,因地制宜,科学构思,精心设计,努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建筑新颖、标志鲜明、交通顺畅、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的校园环境。鲁大校友园风景独好。2009年,学校根据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的倡议,采取师生捐款、校友捐建和社会助建的办法,自筹资金规划利用荒山资源,将校园及周边的山体、道路、树木、景石、亭阁有机整合,建设了风景独好的鲁大校友园。校友园,又称胶东植物园,规划占地面积100公顷左右,位于鲁东大学北区黄金顶、乳子山南麓和板凳山、博士帽山坡一带,绝大部分为荒山。学校以“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十个主景观节点、三大文化建筑、三十四个分苑”总体架构校友园的景观。校友园内的专类园苹果苑、樱桃苑、梨苑等,综合园百树苑、百花苑、百草苑等共计34个种类的分苑,以收集、保存和展示胶东特色果树和我国北方地区优秀植物资源为主,既是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观赏休闲、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胶东植物园,也是鲁东大学与烟台市农科院共建的国家级中心果树资源圃,与烟台市林业局共建的国家级经济林种质资源圃。2011年,校友园一期工程竣工。建成了7个分苑,种植果树400多个品种、3000多株,树木、花卉300多种、100000多株。在植物园的中心区域建设完成杏坛广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广场南侧建有杏坛,象征孔子兴教,广场中心矗立着由香港孔教学院捐赠的孔子铜像,广场北侧建设由九部竹简石刻组成的杏坛影壁。杏坛广场景观,寓意鲁东大学薪火传承、教书育人,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建设完成的校史路,是贯穿校友园南北的中心轴线,全长700米,南路共266级台阶,刻写了学校1930年-2010年各个阶段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鲁东大学的人文特色。校友园一期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全部为社会和校友捐赠。

名片五国际化办学省内一流

鲁东大学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及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教育,率先与日本、韩国开展留学合作,成为全国最早具有接受留学生资格的学校之一,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奖学金”和“山东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地区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为烟台的国际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化办学历史悠久。1989年4月,日本别府市镰田纯嘉小姐来校留学,成为鲁东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开启了学校留学生教育的序幕。1992年,学校与俄罗斯开展互派留学生合作,同年,又招收韩国留学生20名。1993年4月,学校成为国家教委首批公布的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200所高校之一,是驻烟高校中最早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高校。1997年,经省教委批准,成立了“烟台国际学校”,专门承担外国专家子女的教育任务及各类出国人员的培训工作,同年,学校被烟台市政府确定为“烟台境外学生定点学校”。2001年,学校成立国际交流学院,2013年更名为国际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外国长短期汉语研修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日常管理以及汉语国际推广工作。2011年,进行外国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迄今为止共招收了来自俄罗斯、韩国、泰国、乌克兰、日本、哥伦比亚等国的26名硕士研究生。2014年,学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中国学生,首批招生30人,开启了中外学生联合培养、融合共通的跨文化培养新模式,学校拟于2015年开始招收“语言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中国硕士研究生。经过25年的发展,学校留学生教育现已形成了短期培训研修生、语言进修生、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形式并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协同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截至目前,学校共培养外国留学生8000多人。

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广泛密切。学校先后与韩、日、美、俄、澳、加、法等国家的82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在联合办学、师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韩国蔚山大学合作设立的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是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法国昂热大学、西部天主教大学合建卢瓦尔孔子学院;与韩国南部大学共建“世宗学堂”。与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校联合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3+1”和“3+2”模式的学生培养项目。学生交流的范围已扩展至20多个专业。

汉语国际推广成效显著。学校还不断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和商务汉语水平考试(BCT)考点院校;加强与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创新团队,推进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努力开展国际汉语推广工作,做好驻烟外资企业外方人员的汉语培训工作。目前,学校是山东省首个“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和首个“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鲁东大学认真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及管理经验,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不断推动学校国际化办学创省内一流。目前,国际教育学院有专任教师26人;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生导师3人;教师专业覆盖全面,均有国外从教经历。建有“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外国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中心”、“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所”、“国际汉语教师资格培训中心”等研究机构,与国外10余所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及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参与研究国家863课题1项;国别化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得到国内外学界认可,课题组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进行教育部重大课题“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建设。

名片六“学在鲁大”理念影响深远

面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时代,为了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学校提出了“学在鲁大”的办学理念。“学在鲁大”,根植于学校84年的办学历史,为学校获批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后,办什么样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学在鲁大”就是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创造和提供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努力达到学生满意并让他们以校为荣,积极打造社会认可、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鲁大教育品牌。“学在鲁大”是学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成果。2009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抓住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坚决实现“两个突破”:突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突破财源建设与资源配置,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调控能力。大力促进“三个转变”:适应社会需要,在学科专业结构上从师范性向综合性转变;夯实学科基础,在办学层次和定位上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彰显大学本质,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加快推进“四大战略”:学科立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兴校战略、依法治校战略,开始了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新的伟大征程。至2013年,学校在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学术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两个突破”全面实现,学校从师范性向综合性转变已经完成,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院系结构和学科布局,发展成为涵盖文、理、工、经、管、法、教、史、农、艺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型大学;“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并招生,是学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的标志性成果;学校成立了首届教授委员,迈出了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的坚实步伐,初步建立起具有鲁大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学在鲁大”办学理念的战略基础。“学在鲁大”是依靠独特文化支撑的办学理念。“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其特色的重要标志。2011年,学校把大学文化建设列为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实施了以“一个纲要、五大建设、十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文化建设“1510工程”,即以《鲁东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简称《纲要》)为指导,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框架内,着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纲要》是纲领性文件,“五大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十项工作”逐年更新,动态发展。目前,学校构建起了由校训“厚德、博学、日新、笃行”、校风“求是至善、尚实致用”、《鲁东大学史》、鲁东大学校歌、校徽、校旗等一系列思想鲜明、外观显著的文化元素构成的鲁东大学精神文化体系,直观表达了学校最突出的精神品质。鲁大精神文化体系建树起学校应然之风,彰显学校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引导师生实然之举,形成共同的情感氛围和学校风气;让师生在“校史”中铭记历史,在“校歌”中唱颂传统精神,学在鲁大、干在鲁大、爱在鲁大,敬业乐教、爱校乐学。“学在鲁大”是一种推进发展的治校方略与实践行动。办学理念既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也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治校方略和坚定信念指导下的持久行动,从宏观长远上指导引领办学实践。“学在鲁大”的关键词是“学”,其中包含学生、学习、办学、治学、教学、学术、学问等意义,一方面,它要求学校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它要求学校科学办学、严谨治学,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条件;要求教师立德树人,身正为范,热爱教学,追求学术,做好学问;要求学生立志于学,潜心求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成长成才。“学在鲁大”的办学理念既是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宣言,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具体行动。理念先行,实干兴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办学条件建设年”活动,以办好惠民“十件实事”为着力点,大力建设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教育资源丰富、教师队伍优秀、学术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精神风貌清正的鲁东大学,提升了学校的软硬件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影响深远的“学在鲁大”教育品牌。

新闻推荐

文昌路街道全方位服务计生, 优生优育服务送到家门口

本报讯(通讯员宿丽华YMG记者李仁)昨日,记者从文昌路街道获悉,该街道全面提升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建立全方位服务制度,对计生群众开展优质服务,设有专门B超室...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